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堂达标】 1.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李贽通过这些著作( ) 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B.大力宣扬道学思想 C.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 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李贽思想的特点是离经叛道,因而B、C两项错误;李贽批判的是封建儒学,D项不符合题意;李贽认为自己的思想不容于世,A项是其原因。 2.在明清的反封建 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这是因为程朱理学( )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B、C两项的表述本身错误。明清时期,随 着商品经济发展, 民主思想产生。而程朱理学却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道德,摧残人性。 3.明清之际,“工、商皆民生之本”思想的提出是( )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 结果 B.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解析:选C。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工、商皆民生之本”的思想正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4. 2011年是王夫之诞辰392周年。 与黄宗羲、顾炎武相比,下列各项中能体现王夫之思想特点的是( ) A.“颠倒千万世之是非” B.“天下为主,君为客” C.“经世致用” D.“天地之化日新”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都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A项是李贽的思想特点。B项是黄宗羲的思想特点。C项是顾炎武的思想特点。王夫之是一位唯物主义者,D项体现了这一特点。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朱熹《近思录•致知》 材料2:《日知录》之刻,……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自信 其书之必传,而未敢以示人也。 ——《亭林文集》 请回答: (1)材料1朱熹认为“通众理”的方法是什么? (2)材料2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治学思想?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求学的态度应是什么? 解析:第(1)问据材料归纳即可,第(2)问要在仔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加以思考,第(3)问具有开放性,但需言之成理。 答案:(1)格物致知,不断积累,融会贯通。 (2)经世致用。 (3)踏实,认真,重实用价值等。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明清时期产生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这个“时代”指( ) 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②封建制度衰落时代 ③资本主义形成发展时代 ④封建制度高度发展时代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由此可判断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也可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进行分析。 2.《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非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 )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的权利 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解析:选B。由“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和“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可知,李贽强调了人的自我思考的重要性,B项正确;A、C、D在材料中并未涉及。 3.“民贵君轻”思想以及“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 ) A.民主思想 B.儒家“仁政”思想 C.民本思想 D.人民主权思想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民贵君轻”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均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4.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 者 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