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得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他们分别属于哪一流派 A.道、儒、墨、法 B.墨、儒、法、道 C. 道、法、墨、儒 D.法、儒、道、墨 2、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4、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5、商业的发展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也成就非凡,这些成就不包括 A.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B.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C.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D.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6、普罗塔哥拉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句名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确立了检验真理的正确标准 B.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 C.强调了人的价值和人在社会人生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D.为人们认识社会与自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7、《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姑娘。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答道:‘她们全都是祸水,叫绿鹅。’他嘱咐儿子别去看她们。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薄伽丘用这则故事想要说明 A.人的自然天性无法阻挡 B.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 C.将女人比作祸水很愚蠢 D.青年人从来不盲从盲信 8、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9、伏尔泰在孔子石像下写下了:“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孔子思想中具有尊重理性、道德,排斥迷信、暴力的因素 B.孔子思想具有民主性 C.儒家所宣扬的“仁政德治”与“开明君主制”有共同之处 D.孔子思想的某些内容符合启蒙思想家的反封建需要 10、“月亮既不会掉下来,也不会离去,那是因为它的运动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说这句话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伽利略 C.达尔文 D.哥白尼 11、1907年,毕加索创作作品《亚威农少女》。当时有人批评道:“(他)好像在表示我们应该换换口味,用麻屑和石蜡来代替我们吃惯的东西。”而直到30年后的1937年,《亚威农少女》的价值才为人们所认识,这一年它的转让价是240万美元。因为,这是毕加索对以往艺术方法的彻底诀别,成为了一个新的美术画派的风云人物。这种新美术画派是 A.古典主义美术 B.浪漫主义美术 C.现实主义美术 D.现代主义美术 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 12、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两小题,13题26分,14题26分,共52分。 13、(2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 “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的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就等于大会中的票数,并且共同体就以这一行为而获得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 ──卢梭《社会契约论》请回答:(1)分别举出与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且有相同或相近思想的中国和法国的各两位思想家。(4分)(2)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指出中国和法国在非常相近的时间内产生类似思想的共同原因。(12分)(3)两国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2分)从阶级属性和作用两方面谈谈中国和法国的这种相似思想的不同之处。(8分) 14、“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借鉴、继承与创新是各地区各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古常新的课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问题上,近代以来,不同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的认识并不同。(26分)(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每项3分,共18分) 社会思潮对待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思潮 维新思潮 新文化运动 (2)你认为应该怎么继承传统文化和建设新文化?(8分) 2010届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题卡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两小题,13题26分,14题26分,共52分。 13、(26分)(1)中国: 、 法国: 、 (2)共同原因:经济上: 政治上: 文化上: (3)共同之处: 不同之处:阶级属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