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附中2009——2010学年下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下列关于“荷马时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处于公元前20--公元前12世纪 B. 处于公元前12-公元前9世纪 C. 部落和氏族之间长期纷争不休 D. 这一时期的命名依据荷马史诗 2. 《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 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 新兴地主武装夺权,奴隶制崩溃 D. 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3. 观察下图,从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 商鞅为了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 B. 商鞅的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C. 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D. 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4. 商鞅变法首先着手于 A. 发展农业生产 B. 废除“世卿世禄制” C.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D. 普遍推行县制 5. 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A. 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B. “世卿世禄”制 C. 推行县制 D. 连坐制 6. 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下列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①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③ 什伍连坐法 ④ 焚烧诗书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7.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 实行均田制 B. 与汉族通婚 C. 迁都洛阳 D. 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8. 北魏为强化对地方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 A. 均田制 B. 俸禄制 C. 三长制 D. 租调制 9. 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 A. 杭州 B. 苏州 C. 无锡 D. 洛阳 10. 北魏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里的“调”指的是 A. 田租 B. 户税 C. 丁税 D. 徭役 11. 对北宋中期形势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②阶级矛盾尖锐 ③民族间矛盾尖锐 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B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 C保守派上台执政,坚决反对新法D政令不畅,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 13. 下列关于免役法实施后起到的作用,表述有误的是 A. 可以使广大民众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C. 富户交的免役钱比以前增加了许多 D. 贫苦人家的免役钱少,可以轻松支付 14. 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之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 A. 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B 使北宋财政元气大伤 C. 促进了北方畜牧业的发展 D. 使宋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 15. 下列对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B. 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 C. “异端”运动日益高张D. 商品经济的发展被停止 16. 16世纪英国国王推行的宗教改革 A. 提出了《九十五条论纲》 B. 实行严格的政教分离 C. 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D. 成为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17. 从思想上为宗教改革奠定基础的有 ① “异端”思想盛行 ② 文艺复兴运动推动 ③ 民族国家发展 ④ 资本主义萌芽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