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上(唐太宗) 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经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干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马周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 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综观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主义者,为祖国光复了台湾。但他以恢复明朝为旗帜,其实恢复明朝在大陆的统治已不可能,只是在这个名义下走向了封建割据的道路,日益变成全国统一的障碍。从国内形势来看,郑氏割据台湾为害非浅。从国防上来看,台湾在政治上脱离大陆,孤悬海上,就很容易招致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侵略,甚至有被吞并的危险。在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深入东方的国际环境下,台湾的割据将是后患无穷。因此种种,康熙帝统一台湾,在当时实属必要。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成熟了。收复台湾后,康熙皇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于福建省……康熙帝收取台湾,完成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大大促进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由此台湾成为我国东南海上的重镇,有利于加强和巩固我国东南沿海的国防,有利于抵御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康熙帝统一台湾,其意义极为重大。 ——引自《康熙皇帝收台湾》 材料二: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 … ——1895年《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材料三:两岸同胞要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 ----选自《胡锦涛十七大报告》 材料四:据台湾12月7日《联合晚报》报道,台湾中正纪念堂“大中至正”牌匾中的“大中至正”四字在今天下午3点8分已经被全部拆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台湾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6分) (2)材料二、三反映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从中说明了什么?(4分) (3)请用所学知识反击材料四台湾民进党“台独”做法? (2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饿众星拱之——予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论语》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四:“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礼”的实质是什么?(4分) (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6分)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4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普遍的“善”时说:“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AriSlotle,前384—前322)在他的哲学名著《形而上学》认为柏拉图理念论最大的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他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又批评理想国家的设想,认为这种设想不符合社会实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尊敬的人”指的是谁?(2分) (2)据材料二,亚里士多德更尊重真理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3)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亚里士多德对其“尊敬的人”是什么态度?体现了什么精神?(4分) 答题卷 一.选择题(共40分 每小题2分,共20题)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60分,第21题10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4分,第25题12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⑴据材料,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 ⑵据你所知,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并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⑶谈谈你对该制度的认识。(4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