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历史期末测试 [新课标版]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回答1~5题 1.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追捧。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郡县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度 2.《史记•周本纪》中记载“武王……乃褒封……大禹之后于杞。……封尚父(姜尚)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这表明西周分封的对象包括( ) A.先代贵族、功臣、亲族 B.部落首领,周王子弟 C.商代贵族的敌人、功臣 D.周王的兄弟一辈 3.明代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勿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制“勿能改”的主要原因是 ( ) A.符合中央集权需要 B.二千年惯性使然 C.符合地方发展需要 D.古今上下皆安之 4.有关右图所示官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皇权专制下的民主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有利于减少政府的决策失误 D.进一步完善了唐朝的中央机构 5.明太祖和宋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之处在于( ) A.废除丞相 B.改变、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 6.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 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法律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据此回答7~8题 7.“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对马克思的这段话,你认为理解不准确的是( ) A.罗马法破坏了当地的封建统治秩序 B.肯定了罗马法的积极作用 C.罗马法为巩固统治提供法律依据 D.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8.当美国南部11州公开退出联邦发动叛乱时,林肯总统提出了“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他以战争维护国家统一的法律依据是( ) A.《1787年宪法》:总统是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 B.《1787年宪法》: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 C.宪法第13条修正案(1865年):废除奴隶制、承认黑人公民权 D.宪法第14条修正案(1868年):任何州都不得制定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 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进步。据此回答9~11题。 9.普鲁士一位出生于1850年的百岁老人,一生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 ①听说皇帝解散了议会 ②指挥德军剿杀义和团战士 ③听说德国被分区占领 ④指挥普法战争,占领巴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宣称:“任何政府的正当权利,均由人民同意而产生”; 法国大革命初期,各地人民组织自治政府,政权落人国民会议手中。以上史实体现的政治主张是 ( ) A.主权在民 B.三权分立 C.议会制度 D.社会契约 11.仔细观察右图(20世纪初的中国某一历史 教材),该教材所持的观点是: ( ) A.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经济发达 B.赞赏法国的议会民主制和社会公平 C.赞赏美国的选举民主和社会公平 D.赞赏德国的选举民主和社会发展 在鸦片战争后的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求与抗争。据此回答11~15题。 12.右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 图。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 ( ) A.鸦片战争 B. 甲午战争 C. 义和团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