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共5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下列最能体现孔子智慧的观念是( ) A.社会和谐B.依法治国C.制度创新D.改革开放 2.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与他 3.朱熹提倡的“天理”论能够得到封建统治者赏识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和谐了人际关系 B.扩大了儒学的影响 C.维护了封建伦理道德 D.发展了儒家学说 4.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 A.经世致用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工商皆本 D.天下为主,君为客 5.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正确的是( ) ①“蔡侯纸”的发明② 胶泥活字印刷术的出现 ③《齐民要术》的编写④《授时历》的颁布 A. ①③②④B. ③①②④C. ①③④②D. ③②④① 6. BBC评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认为: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通过一幅巨大的画卷展示了中 国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历史,展现了中国的自信和力 量。”右图是开幕式表演中出现的一幅画面,它向 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最早的( )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丝绸之路 7.将“嫦娥一号”成功送入太空用的是“长征火箭”,如果你要查找火箭武器的最早记录,应该查阅( ) A.《史记》 B.《汉书》 C.《唐书》 D.《清史稿》 8.《清明上河图》在无声的倾诉中折射出了时代的光泽。“时代光泽”是指 ①商业兴盛 ②国家统一 ③城市发展④文化繁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9.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用它看风水。”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不通 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D、社会环境决定科技作用的发挥 10.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 B.近代前期中华民族沉沦史 C.近代前期中华民族探索史D.近代前期中华民族抗争史 11.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房子和材料是() A.清朝封建统治 西方先进技术 B.B.清朝封建统治 君主立宪制度 C. 清朝封建统治 民主共和 D.清朝封建统治 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 12.有人评价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是“跪着造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他敢于挑战传统思想 ②他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 ③他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④他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根本的共同点是( ) A、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14.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 ①回答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②第一次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③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④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 15.毛泽东指出“: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 B.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纲领 C.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涵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D.新三民主义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实现 16.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大城市中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一共展出 35部优秀影片,电影界将这一年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出现这种盛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激发了人民的创造热情B. 三大改造的完成 C.“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D.科技进步推动电影业发展 17. 下面是一位同学准备自编剧本中的一段:一位商人慕名来到了①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英国,拜会了②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之父”莎士比亚,探讨了③但丁的悲剧《哈姆雷特》,他们还欣赏了④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你认为剧本中应该修改的地方有( )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 18.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欧洲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下列思想家与其思想主张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①普罗塔(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苏格拉底——道德(美德)就是知识 ③马丁•路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伏尔泰——“社会契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9. 下列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