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三: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美国公众关注于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对国际事务普遍不感兴趣,这使国内早已存在的孤立主义势力乘机再次崛起。……他们认为美国地大物博,与欧亚远隔重洋,是个安全的“世外桃源”,反对因过问英法与德意日的争夺而卷入战争,主张退守美洲堡垒,置身于欧洲和世界事务之外。 ——王斯德主编 《世界现代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的对外政策,分析这一政策出台的原因。(6分) 材料四:《全球通史》记述意大利准备侵略埃塞俄比亚时写道:“墨索里尼在拿定主意后决定立即行动,因为他认为当时外交形势对他很有利。”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意大利准备侵略埃塞俄比亚时,德国和日本分别进行了哪些侵略扩张活动。(4分) 材料五: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 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并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的序幕。 (5)根据材料五,指出国共两党面对卢沟桥事变提出的共同主张。(2分)以史实为依据,解析国共两党在践行上述主张上的状况如何?(4分) (6)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二战爆发前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没有遏制住法西斯势力扩张的原因。(4分) 26.(共20分)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有成功也有失误。 材料一: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20年代末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下面是双方的主要观点:关于工业化问题布哈林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 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布哈林认为,群众消费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斯大林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通过进行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岳麓书社) (1)概括提炼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观点。(4分)在斯大林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形成了什么发展模式?(2分) 材料二:10月13日在我国掀起了一个群众运动,这个运动的崇高目标是纠正错误,保卫民族独立和主权,纳吉•伊拉雷政府的软弱以及钻入运动中的反革命分子的日益得势,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成果,我们的工农政权和整个祖国的生存面临危险。 《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告匈牙利人民书》(1956年)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匈牙利改革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在经济领域改革的主要环节是什么?50—80年代东欧各国改革成效不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材料三: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人民日报》社论 1978年12月25日 (3)根据材料三回答1978年后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改革的根本目的。用农村和城市改革的史实说明怎样“改革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8分) 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5 DCADB 6——10 DCDCD 11——15 CABBD 16——20 CAACB 21——24 ACD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问答题(共52分) 25.(共32分) (1)评价:中村粲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他是在为日本侵华战争推卸责任。(2分) 从战争的目的看: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大陆政策一贯方针的进一步体现;是日本政府为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缓和阶级矛盾而发动的;其企图依靠掠夺中国的财富,来弥补经济危机的损失;(2分) 从战争的结果看:九一八事变把整个中国东北变成了它的殖民地,进行了长期的殖民掠夺。所以,完全是侵略战争性质的。(2分)m (2)决定:让纳粹党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2分)原因: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战后受到凡尔赛和约的制约,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使得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特别尖锐。而魏玛政府的软弱无力使得垄断资本家倾向建立独裁统治。(4分) (3)政策:中立政策。(2分)原因:民众要求中立,孤立主义盛行;政府专注于克服危机而无暇他顾。(4分) (4)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中对其军事力量的规定;日本制造华北事变(4分) (5)坚决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2分) 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共同浴血奋战,粉碎了日军速决战的计划;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由积极抗战到消极抗战,正面战场的地位下降。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日益成为抗击日军的主战场,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4分) (6)法西斯势力强大;主要大国对法西斯的妥协;反法西斯国家各自为战。(任意答两点即可得4分) 26.(共20分) (1)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4分)发展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斯大林模式) (2分) (2)形势:苏共二十大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面临严重困难。(2分)主要环节:把中央管理与商品关系和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机联系起来。(2分) 原因:没有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2分) (3)现代化建设(2分)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分) 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2分) 城市:1985年前,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1985年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2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