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A项是消极作用,B项表述有误,是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C、D项均是目的,但推动德国东侵苏联,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保全自己,维护本国的利益。故D项更为恰当。 答案:D 3.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能力。解题关键需从条约签订的背景等方面分析,A项表述有误,条约的签订并不意味着绥靖政策的破产。这一政策破产的标志是德国进攻英、法,法国溃败。其他选项分析是正确的,且与史实相符。 答案:A 4.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处理历史材料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注意英国的对外政策即绥靖政策。B项不合题意可排除,波兰作为欧洲一个小国,其灭亡不会打破欧洲的均势,因而C项也是错误的假设。剩下A、D项,把之放在1939年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自然是A项。 答案:A 5.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与再认能力和历史的比较能力。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共同原因。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少数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引起的,德国等军国主义政策的推行,使之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科技的进步,客观上为大战的爆发创造了条件。故①③④正确。②是战争的结果,而非原因,故可排除。 答案:C 6.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材料和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这一信息,然后结合选项中的四个国家在二战中的有关史实便能迅速准确地选出答案。 答案:B 7.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注意材料的出处与时代背景。1941年正处于世界大战期间,英、俄都面临着法西斯德国的侵略,当时世界形势的最主要矛盾决定着他们的共同利益,即共同反对法西斯德国,但国体的不同又决定着其存在对立。 答案:C 8.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注意题干中的“历史原因”。作为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来说有多重的,题目只要求分析历史原因,故应从以往历史的角度去分析,A、C、D项皆为现实原因,只有B是历史原因。 答案:B 9.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题目考查了二战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大战的性质、转折点等。英美两国早在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前便放弃了绥靖政策,故可排除。二战从一开始便是反法西斯战争,故B亦可排除。苏德战争中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太平洋战争中的中途岛海战才是两个战场的转折点,而题干中则问的是“爆发”的共同点,故与题干不符,也可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10.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历史原因的分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指受到法西斯国家侵略的主要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法西斯的侵略。故应强调这些国家与法西斯国家之间产生矛盾,并且不断加剧,促使这些国家进行反法西斯并逐渐走向联合。而A、B、D项只强调指出了一个或几个国家与法西斯势力的矛盾,故与题意不符,均可排除。 答案:C 二、综合题(第11题16分,第12题14分,共30分) 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有:德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英德、法德关系。从材料所给的信息来看,材料一是19世纪末,材料二、三为20世纪30年代。且三段材料都为德国对外扩张制造根据。第一问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可从其经济发展的角度去分析;第二问要联系当时世界矛盾变化发展及英国对外政策来分析;第三问则应联系地域和时代条件有针对性地回答;第四问则要联系法国历史和一战、二战历史,要把三则材料综合在一起,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答案:(1)变化:由欧洲争霸政策发展到全球争霸的政策。(3分)行动:积极参与瓜分中国,强占山东。(2分) (2)与英国矛盾。(1分)使英国放弃“孤立政策”,开始与法、俄等国结盟。(2分) (3)指前苏联。(1分)因为它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纳粹政权仇视共产党。(2分) (4)法国是欧洲强国,历史上与德国多次交兵。德国介于法俄之间,为向东方发展,避免两线作战,必须消灭法国这一宿敌。(3分)目的:为侵略制造借口,为侵略行为进行狡辩。(2分) 12.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判是非能力和阐释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该观点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用史实加以论证。显然这一观点错在“人们的动机和欲望”决定“人类历史的道路”,然后根据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来论证说明这一观点错误。 答案:不正确。(2分)因为:夸大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或夸大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4分)“二战”的爆发有其根本原因(或答战争爆发是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二战的爆发也有其直接原因(或写出具体内容如:经济危机的打击,使德、日政局不稳,法西斯势力发展等。)(8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