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用“春天”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A.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C.春播的田野上,父子聚在自家承包的小田里精耕细作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25、我国在制订“二五计划”的目标时,对粮食、棉花、钢铁产量的预定目标进行了反复修改。下表是从1955年夏到1956年夏的三次修改。从中可以看出: 修改方案提出时间粮食产量(亿斤)棉花产量(万担)钢铁产量(万吨) 1955年夏(第一方案)460043001100 1956年初(第二方案)640070001500 1956年夏(第三方案)500048001050—1200 A.三个方案都是不可行的 B.只有第一个方案是可行的 C.第二个方案有冒进的倾向 D.第三个方案过于保守 26、古语有“民以食为天”之说,古人还将饮食的“色、香、味、型”与治国相融合。新中国成立后有人研究饮食文化时认为:20世纪“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改革开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7、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于1935年对莫斯科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他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下列属于日记中“目前这些政策”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交纳固定粮食税 C.推行农业集体化 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28、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的主要原因是 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B.改革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发生根本错误 D.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29.列宁曾经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阶级的联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同农民群众的结合。”新经济政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 A.允许自由市场贸易 B.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C.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D.废除实物配给制 30、右图宣传画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之一是: A. 以工代赈,扩大内需B.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 重振工业,扩大出口 D、加强社会救济,缓和社会矛盾 31.1921年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A.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B.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 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D.完全实行市场经济 32、罗斯福新政是在面临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他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方面主要是解决: A.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C.市场与计划的矛盾 D.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33、1986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来华访问时,送给邓小平的礼物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章和证券样本,而邓小平回赠了他中国刚刚上市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的股票。邓小平回赠“飞乐股票”的深刻寓意是什么: A.中国将要进行改革开放 B.中国音响制造业达到美国水平 C.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D.中国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4、19世纪下半叶,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方的原料,它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上述状况反映了: A.全球化趋势出现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殖民扩张的开始 D.资产阶级的形成 35、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复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员,而且是重要的一员。这主要是指中国 A.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 C.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之一 D.倡导和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36、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人说“今天的欧洲,人们出行的时候都感到非常方便,无需繁琐的出入境手续,不需要漫长的等待过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B.联合国的成立 C.欧共体的形成 D.欧洲联盟的成立 37.中新网2007年12月21日报道:“中国首架自主知识产权喷气支线客机ARJ21-700飞机在上海举行下线仪式……ARJ21先后选定了美国GE公司、欧洲利勃、海尔等19家世界顶级系统供应商。”这段材料反映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 A.经济区域集团化 B.世界经济全球化 C.世界经济制度化 D.国际贸易法制化 38、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尼克松的这段话反映出: A.欧洲经济崛起,其控制欧洲的计划破产 B.美日欧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C.欧洲联盟成立,需要其调整全球策略 D.美苏争霸中受挫,迫使其调整对欧政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