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苏联和东欧国家着手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道路,但多有失误,效果并不明显。据此回答39—40题 39.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B、戈尔巴乔夫实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D、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的“八•一九”事件 40.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而中国却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是( ) A、中国较早的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B、中国改革开放比苏联、东欧要早 C、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D、中国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比较成功 二、材料分析题(第41、42题各15分,第43题30分,共计6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提出建立“多边核力量”的计划,该计划规定:此约拥有核武器的美、英、法三国把各自的核军事力量都交给北约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上述计划遭到法国强烈反对而未能实现。法国不顾美国阻挠,建立了不受北约指挥的独立核力量。 材料二:1958年以法国、西德为首成立了包括西欧6国参加的欧洲共同体组织(简称欧共体)。70年代又有英国等西欧4国加入。扩大后的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美国,经济增长率也超过了美国。欧共体在60年代主要致力于“经济一体化”,统一各国的关税、财政政策,70年代又加紧实行“政治一体化”,定期召开政府首脑会议,表示要使欧洲“用一个声音在世界上说话”。 材料三:1969年,尼克松任美国总统后声称:同西欧的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坚决拒绝了国内一部分人从欧洲撤军的建议,还把越南战争后从亚洲撤出的军队调往欧洲。尼克松还声称:美国继续对西欧施加“支配性影响”,就会“自取失败”;美国应调整同西欧国家的关系,同西欧国家“加强磋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 以上均摘自《世界近现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美国提出把美英法三国的核军事力量都交给北约统一指挥的目的是什么?(3分) 并说明理由。(4分) ②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本世纪60、70年代西欧国家同美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③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尼克松政府为什么要加强在西欧的军事力量。(4分) 42.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1948年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占56.6%,出口贸易占32.5%,黄金储备占74.6%,是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纽约成为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 美国拥有最大的经济规模和市场,领先的科学技术,大大高于其他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国正是凭借自己的巨大经济实力和优势,夺取了世界经济霸权。 材料二: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进行了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各种原料输出国和生产国组织建立起来,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脱颖而出……50年代末由西欧6国组成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在60年代有了初步发展,并开始在经济上向美国提出挑战。1973年,欧共体由原来的6国扩大为9国,其实力大为增强。该年美、欧共体人口分别为2.1亿、2.57亿;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1.31万亿、1.07万亿美元;出口贸易分别为702亿、2 100亿美元;黄金外汇储备各为116.6亿和606.2亿美元。这表明,欧共体已经完全能够同美国分庭抗礼了。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率较快的日本也正加紧追赶美国。60年代末,日本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这表明,另一个新的较强竞争对手正在崛起,并已加速逼近美国和欧共体。 回答问题: (1)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形势如何?(3分)到70年代有何变化?(3分) (2)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6分) (3)随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60—7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形势有何变化?(3分) 43.阅读下列材料(30分): 材料一:1946年3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1946~1950年),计划规定的基本任务是,重建国家受害地区,使工业和农业恢复到战前水平,然后大大超过这个水平。……1948年工业生产达到了战前的总体水平。成功地恢复了在战争年代毁坏的电站、冶金、机械制造和采掘工厂。在西部地区,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工业重新投入生产。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了提高工业生产的总体计划。……1950年工业生产的水平超出战前水平的73%。1950年苏联国民经济总值(以1966年的美元计算)达到1450亿美元,当时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美国是3930亿美元,英国780亿美元、法国600亿美元、德国590亿美元、日本370亿美元、意大利330亿美元。在国民经济总值方面苏联跃居世界第二位。 材料二:“……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各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材料三: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后便发誓要彻底摧毁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改变社会的方向。戈尔巴乔夫自称,他早就不相信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因此在上任后便企图用“西欧式的社会民主思想”来改造苏共。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亚•雅科夫列夫在背弃马克思主义、背离社会主义、背叛十月革命的路线上走得更远。雅科夫列夫肆意诋毁苏联历史和苏联制度,对西方的资本主义却赞不绝口、顶礼膜拜,并利用自己在党内的特殊身份在苏共内部兴风作浪。 戈尔巴乔夫上台两年后,苏联社会思想舆论彻底转向,苏共在改革模式、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上迅速“右倾”,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危在旦夕。苏共先是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后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倡导“西欧共产主义”思想。在改革“模式”和道路的选择上,苏共先是学习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的经验,转而提倡北欧国家模式。戈尔巴乔夫后期,苏共领导对瑞典的“福利社会模式”极为推崇,主管意识形态的苏共高层干部纷纷前去访问、取经。但是很快人们便发现,1989—1990年间,“社会主义”已经在苏联失去吸引力。即使戈尔巴乔夫给“社会主义”加上诸如“民主的、人道的”前缀也是徒劳。 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二战结束之初苏联的经济建设情况。(3分)存在什么问题?(6分) (2)材料三涉及的改革与前两则材料所涉及的改革有什么不同?(3分)它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3分) (3)从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15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