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在短暂的从政生涯结束以后,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却没被接纳。这主要是由于( ) 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的政治影响力 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诸侯国的需要 C.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 D.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 解析:选B。各诸侯国之所以未采用孔子的儒家思想,并非儒家思想本身的局限,关键是春秋各国连年战争,而孔子的思想不适应当时的争霸需要。 2.(2011年浙江湖州高三月考)“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下列对这一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主张“君轻民贵”,实行仁政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C。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孔子思想主张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解答时应注意结合必修3的有关内容进行思考。“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向百姓征收重税,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故C项符合题意;“君轻民贵”作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的,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3. (2011年济宁高二检测)“孔子奖”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右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 A.有教无类 B.启发式教学 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能力。本题漫画表明孔子在教学中提倡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 4.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在《中国焦点2006》评出的十大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的是孔子,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有现实意义 B.孔子被尊为圣人,受到后世的敬仰 C.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深深 影响了后世教育 D.其文化品格对中国的文化具有重要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A项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B项较为笼统,C项属于教育,都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D项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孔子思想的重要地位。 5.(2011年广东江门高二月考)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渎神罪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这一历史事件( ) A.使柏拉图开始关注雅典民主政治 B.充分暴露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C.助长了柏拉图对民主政体的成见 D.导致雅典民主政治走向全面衰落 解析:选C。本题属于不完整表述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准确认识,解答的关键是明确苏格拉底之死对柏拉图的影响。苏格拉底之死反映了雅典民主政体实质上是奴隶主专政的一种手段,进一步助长了柏拉图对民主政体的成见,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青年柏拉图的活动,B项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局相关,D项与苏格拉底之死没有直接关系。 6.“理念”在古希腊文中的本义是“我们看到的东西”。柏拉图却认为“理念”不应该是人们“感觉之眼”看到的事物的外观,而应是人们的“灵魂之眼”,即理智所看到的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唯有“理念”才是事物的“原型”。这种观点( ) A.正确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将“感觉之眼”看到的事物与“灵魂之眼”看到的事物统一起来 C.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观点 D.揭示了肉眼看不到的“精神世界”的存在 解析:选C。柏拉图认为真实完美的世界并不是“感觉之眼”而是“灵魂之眼”看到的,“理念”是事物的原型,而肉眼见到的只是对事物虚假、片面的反映,这是一种唯心论观点。 7.柏拉图和孔子是古代西方与东方的两大思想家,关于他们的评价正确的有( ) ①两者的思想对后世的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②他们的思想都存在理想主义的色彩 ③两人的思想都涉及政治学和社会学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 解析:选B。本题为典型的比较题,旨在考查学生从宏观上掌握东方的孔子和西方的柏拉图的异同点。孔子的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核心,同时也影响到世界;柏拉图的思想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础,而且也影响到后来的世界其他地区,故①正确。两者关于社会政治上的主张都带有理想化的色彩,故②正确;③明显正确。正确答案为B项。 8.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这种观点( ) A.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 B.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C.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性质 D.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解析:选B。从“物质受形式的支配”等内容分析,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观点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9.大前提:柏拉图主张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小前提: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结论: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该推论( ) A.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B.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正确 C.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错误 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能力。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对老师的思想主张并不盲从,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不是先天就有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