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语 B.提倡官员说汉语而不说鲜卑语 C.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语的官员 D.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19.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力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20.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后“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措施主要有( ) ①农田水利法 ②保甲法和保马法 ③市易法和均输法 ④改革科举制度和太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21、秦始皇说“天下共苦不息,以有王侯。宗庙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集权 D统一文字 22、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我们之所以肯定他,最主要是在于他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所实行的统治政策对后世影响大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3、秦朝统治短暂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专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 24、下列不属于隋炀帝所作所为的是 A开凿大运河 B远征高丽 C统一文字 D巡游江都 25、通过“玄武门之变”上台的唐初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中宗 26、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下者有道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A认识到君民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B认真总结了前代灭亡的教训 C代表了广大 人民的利益 D看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 27、历史记载,唐太宗时曾经有人请修复长城, 唐太宗一笑置之,曰:“安民劳事”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A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 B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 C唐太宗重视经济发展,不愿浪费人力物力 D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中央 28、被漠南、漠北的 各少数民族首领称为“天可汗”的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康熙 D乾隆 29、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起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B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C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 D松赞干布归附唐朝 30、康熙剪除鳌拜的主要原因是 A鳌拜目空一切,以首席辅政大臣自居 B鏊拜制造冤狱,处死了苏克萨哈及其子孙 C康熙大权独揽,不把年轻的康熙放在眼里 D鳌拜专权与皇权专制发生矛盾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6分,) 31.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梭伦诗句: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材料二: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梭伦 材料三:当代有人评论说:梭伦改革对国家政权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民主化改革。……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梭伦所说的“两个阶级”是指哪两个阶级?(2分)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梭伦改革的什么特点?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项措施?(2分)结合教材指出这项措施的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梭伦改革对国家权力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 (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史书记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