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 官吏俸禄制加强了对豪强地主的控制,限制了豪强地主割据势力。 2.A 三长制限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3.B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即移风易俗。 4.D 魏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比较全面,包括服装、语言、姓氏、婚姻、籍贯等。 5.A 从时间看,484年实行俸禄制,485年推行均田制,494年迁都洛阳;从事件的联系看:三长制是为配合均田制而实行的,因此应在均田制之后。 6.D “①俸禄制”“③三长制”是政治制度改革的措施,符合主题干“农业改革的措施”应是“②均田制”和“④租调制”。 强化提高 7.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教材、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教材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 8.C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实际上是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即学习农耕文化。 9.C 本题可用排除法。鲜卑贵族大多对改革持反对意见,因此②不正确,凡含有②的选项皆可排除。 10.C A、B两项可以是均田制实施的背景和原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且只能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均田制有影响,而不能影响隋唐均田制的实施。D项屯田制与均田制没有必然联系。C项政府手中有大量无主荒地,即暗示不会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保护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均田制才能得以实施。 课外延伸 11.【解析】回答第(1)问要理解“实质”,体现阶级属性。回答第(2)问要分析出现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本身决定了土地兼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回答第(3)问关键在于全面理解材料的有关内容。回答第(4)问要把握好“评议”两字,既要说明它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也要说明它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统治。 (2)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12.【解析】本题以风俗习惯的改革为切入点,从一个角度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回答时应根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并联系现实生活回答。 【答案】(1)措施:改着汉服,改易汉姓,提倡鲜卑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废除鲜卑旧制。评价:加快了鲜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丢掉了鲜卑族勇武质朴的长处,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2)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起到妨碍改革的消极作用;倡导新风尚,革除陋习恶俗,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移风易俗往往具有开风气之先,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 (3)春节时,跪拜磕头,上坟烧香的习俗;结婚时大要彩礼;厚葬习俗等。 高考猜想 13.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题目材料中的“外谋南伐,其实迁也。”表明,孝文帝对迁都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也说明C正确。由“众心恋旧”说明B正确。由“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可知D正确。 14.D 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细加分析,孝文帝的改革是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