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形成——十二大到十三大 1、背景:(1)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2)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 2、主要内容: (1)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问题设置2] 材料一: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1986年1月) 材料二: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否则,不可 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8年9月) 材料三: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邓小平文选》 根据材料回答:80年代的邓小平还提出了哪些重大的理论? 1、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3、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一国两制”理论。 (2)十三大(1987)——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 [问题设置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三、深化:——南巡讲话、十四大 [问题设置4]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邓小平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南巡之旅的? 2、《南方日报》和《深圳特区报》均以“东方风来满眼春”来报道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主要内容。邓小平南巡讲话有何意义? 1、南巡讲话 (1)背景:1992年初,中国改革走到了关键时期,人们对是否要搞市场经济争论不休。 (2)意义:①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②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深入人心。 2、十四大(1992)——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四、正式确立:——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三个代表思想 一、提出条件: (1)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2)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