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及评价,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及影响,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物质严重匮乏,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破坏。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措施
    余粮收集制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影响
    ①积极:它适应了战时的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使苏维埃站稳了脚跟。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目的:平息农民不满,调动其生产积极性,解决国内政治和经济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经济政策的“新”:
    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启示: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经济建设必须依据国情,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
    (二)列举“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确立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3、影响:
    (1)历史功绩:国家能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弊端:①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落后;
    ②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4、经验教训:
    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②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④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 ⑤应注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赫鲁晓夫改革: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
    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2、戈尔巴乔夫改革:面对经济改革的困境,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