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13年,莱比锡大会战(即与英、俄、普第六次反法同盟会战); 原因:英俄挫败法霸权 其他欧洲国家摆脱帝国统治,是“民族之战” 过程:莱比锡大会战,法军惨败 影响:拿破仑军事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帝国开始瓦解(1804—1814) 波旁封建王朝复辟(说明:欧洲封建势力依然强于资本主义势力) 9、1815年,滑铁卢战役(即与英、俄、普、奥第七次反法同盟交战 原因:1815年,拿破仑重返巴黎,推翻波旁王朝,再登皇位 过程:滑铁卢战役,法军惨败 评价拿破仑后期作战: 1)作战目的:扩大统治范围,发展霸权利益 2)作战性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3)作战结果:被反法同盟与欧洲民族之战击败 (对外侵略战争,带去灾难,招致反抗,致使帝国覆灭) (四)综评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多重性质。 一方面,它将大革命的成果不同程度地推广到大军所到之处,极大地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势力; 同时,为了拿破仑个人以及他所代表的大资产阶级集团利益而与欧洲强国进行战争,又具有争霸性质; 而且,拿破仑对欧洲一些弱小国家和民族的战争,对民族反抗的镇压,又带有侵略性质; 这些都利用了大革命动员起来的法国民众的革命热情,但它牺牲了法国的利益,也种下了失败的隐患。 三、 拿破仑统治: (一)上台执政——“雾月政变”——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1799年) “雾月政变”是一次典型的利用武力威胁来控制政权,然后以合法的形式确认结果的军事政变。这一政变模式,以后在世界上不断被沿用。 (二)建立帝国(1804年) 1原因:战争中获胜的大资产阶级和大商人拥护拿破仑集权 拿破仑个人野心膨胀 2过程: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第一帝国 3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军事独裁 4评价:帝国强盛,拿破仑的作为适应顺应潮流 (三)改造法国 1、目的:通过改革,稳定政权,强大国家 2、政策: ①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军事体制 (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取消人民民主权利,取消出版、言论自由,取缔党派,迫害工人 ②经济方面:建立法兰西银行,整顿国家财政 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文化方面:宗教宽容:承认天主教为国教,但教会应为资产阶级服务 重视科学,鼓励教育,设立学校 ④用人方面:用人唯贤,不问门第和财产 “替人才开道” 鼓励重用人才 ⑤军事方面:废除雇佣兵制,实行征兵制 (做法:政府向资本家征税,用以征集农民当兵) (作用:贫苦农民获得收入,小农阶层成为拿统治的社会支柱之一)进行大规模军事征服(见上,主要是1804年以后的战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