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探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得失。 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过程与方法: 联系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较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点。 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以及影响等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定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得失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重难点突破】 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难点: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及其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建设路线,开展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工业强国。但是,苏联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的严重缺陷和弊端,日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斯大林模式:又称斯大林体制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政治经济体制。(特点:高度集中)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也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思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 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可以为重工业进行必要的资金积累和技术准备。 1.背景 苏联建立。1922、12 列宁逝世。 1924、1 必要性(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 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2.方针提出: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 3.过程 “一五”(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农业工业国 (三个五年计划) “二五”(1933—1937)实现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三五”(1937—1941)因卫国战争爆发中断 4.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苏联的工业化是怎样取得巨大成就的呢?(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如何?两者比较说明了什么问题?) 原因: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苏联的工业化有何弊病? 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