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企业的微观调整 1、“人民资本主义” 背景:股份公司在二战后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含义:股票分散化 一些大企业通常把股票划分数百万份上市销售,同时鼓励公司职工个人购买。如20世纪末,美国约有70%的人直接或间接持有股票。1986年,日本持股人数为2210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20%,日本东芝公司每个工人都拥有公司的股票。 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惊呼“工人持有股票,意味着从被雇用者变为了公司的主人!”结合课本知识,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 德国的西门子公司,1996年营业额达118亿马克,但西门子家族只拥有公司股票的4%左右就控制了西门子公司。 美国的股票总值中,占90%的居民只有11%的股票,而10%的最富有者占了63%的股票。小股东虽有权参加股东大会,但不能对公司的重大决策施加影响。 实质: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影响:(即:股票分散化的作用)缓和社会矛盾,大量吸收社会资金,有利企业的发展。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2、“经营者革命” —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评价: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增加,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知识链接: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经济中有一只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手,被称为“看不见的手”。 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挥其重要作用,被称为“看得见的手”。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调节能力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有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它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所以两手兼用,即两者都有合理的地方。 阅读思考: 1、什么是“福利国家”?(概念) 2、社会福利制度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社会福利的资金由哪三部分组成的? 4、社会福利的种类?特点?最早的福利国家是哪国? 5、福利制度的利与弊? 6、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是?(两次) 三、福利国家的出现 1、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是指私人企业生产物质产品,而政府则提供旨在提高文明和文化水准所必不可少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包括社会保险、卫生保健、住房建筑、教育、文化活动等内容的国家。 一般认为,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成了“福利国家”。 2、福利制度的特点 3、福利制度的影响 基本结论和规律: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人类社会发展有多样性和统一性,要吸收学习各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二次大战后,西欧各国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纷纷建立起“福利国家”。各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大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社会保障,对年老、患病、失业者提供补助。这是社会保障的最基本内容。二是社会救济,对贫困者提供各方面的援助。三是社会工作,对教育等社会事业提供支持,居民得到这三方面的保障,或如一些人所说,得到“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基本上解除了对温饱问题的担忧,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它的取得是同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生产发展、物资丰富分不开的。 材料二:英国扩大了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法国按家庭津贴原则,国家为有子女的工人和雇员提供补助,还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保障,使福利开支占了国民生活总值的16%;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也是如此。 请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你怎样认识和评价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从社会公正的立场出发,就如何建立有效福利制度的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趋利避害,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①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助长了惰性,增加了财政支出,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②社会福利要根据国情量力而行,既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文关怀,建立起可靠优越的社会保障,也不能操之过急,造成财政赤字,阻碍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