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目 “奢华豪贵的定陵” 本目课文较上目简略,仅有两小段,主要内容正好和介绍长陵时富庶强盛相反,重点介绍明王朝后期政治的腐败,统治阶级奢侈,民不聊生。定陵虽也建筑精致豪华,但它是在掠夺广大百姓民脂民膏的基础上建成的。本目可从两方面讲解: (1)定陵是明朝后期由盛而衰时期的陵寝建筑。所葬皇帝明神宗万历是一位荒淫无度的昏君。此段应讲明:(一)神宗万历年间由公元1573年至1620年,他在位共达48年,万历后再过二十多年明朝就被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二)万历本人是一个昏庸之主,课本上讲他二十多年不上朝,政治“上下解体”,经济上拼命搜刮百姓,财政上“百用乏绝”,民间“十室九空”。《明朝史话》介绍他是一个十足的酒色之徒,后宫美女数以千计,日夜饮酒纵乐,常发酒疯,不如意就杀人。当时有一名正直官员给他上呈了一篇《酒色财气四箴》文章谏劝他,他却丝毫不知悔改,反而将此官员削职为民。 (2)定陵的豪华侈丽。面临国家衰败之世的神宗万历,在生活上比任何皇帝都奢侈,在陵墓建造上也奢望超过他的祖上明成祖,所以极尽奢华。(一)定陵从1584年开始营建共历时六年建成,役使民工三万余人,银八百余万两,相当于政府两年全部财赋收入,可供一千万农民一年食用。这一数字可谓惊人。(二)定陵在规模上不敢超过长陵,但用工之细,施材之豪贵,尽量奢侈。课文中例举了定陵明楼的豪奢,其他如祾恩殿、外围墙等,都极尽豪华,外围墙上琢刻着山水花卉,祾恩殿丹陛上有精美的龙飞凤舞雕纹。定陵地宫建成当年,万历竟还兴致勃勃在此举行盛大酒宴以示庆祝。在讲授定陵几段课文时,教师可同时引导学生观阅课文左方定陵外观和地宫古建图,以更好理解课文。 第六目 “定陵地下宫殿的面世” 本目内容比较特殊,实际上不仅仅“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我国皇帝陵寝建筑的范围,还包括定陵的考古发掘以及地宫珍稀文物诸多内容。因此在教师讲授同时要讲清以下几个重点: (1)1956年定陵的考古发掘。本目的第一、二、三段实际是介绍这次考古发掘经过。要讲清三个要点:(一)定陵考古发掘、打开地宫之门在1956年。(二)考古工作者在探沟发现当时指引石碑,钻进隧道,然后开启金刚墙,发现地宫。(三)地宫呈现在人们面前,保存完好,其建筑形式宛似北京明清故宫的三大殿,还有左右配殿供死去帝后生活起居,完全符合我国传统陵寝的“上下宫”和“前朝后寝”制度模式。 (2)定陵地宫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水平。(一)定陵地下宫殿完全是一座庄严的皇宫殿堂,有接受大臣朝拜的御座,可以安排死后的帝后就坐。(二)地宫有专为祭祀死去帝王的香炉烛台,尚有燃烧余迹的长明灯。(三)后殿安放明神宗帝后的尸体棺椁,并有殉葬珍贵文物若干。 (3)定陵地宫所藏各种珍贵珠宝文物多达三千余件,是考古工作的巨大成果,这些文物反映了我国三百多年前手工工艺的高超水平,其中重点文物有:(一)神宗金冠和皇后的四顶凤冠。(二)若干金壶玉碗。(三)明代青花瓷和“明三彩”瓷器。(四)各种明代织锦一百多卷。课本上称这些文物为“稀世之宝”,“价值连城”。 注意,在讲授这些具体内容时,教师一定不要忽略同时指导学生参阅本课有关定陵地宫正殿和出土文物照片。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有六个目的内容,头绪较多,教学规定为2课时。教师可根据六个目的不同内容,分为两部分教学。前三目重点讲明十三陵的整体,包括十三陵兴建、布局和十三个陵所反映的明王朝兴衰史内容。后三目更重于十三陵中的两个个体──长陵和定陵,这既反映了明王朝极盛时和衰败时的兴衰史的两个典型,又在建筑上反映了明十三陵主陵(长陵)和豪奢型陵墓(定陵)的不同特点,尤其定陵地宫出土三千余件珍贵文物,更是讲课的重要内容。 “十三陵的兴建”课文文字较少,内容比较单一。讲课时可尽量多用历史建筑图片,采用多媒体教学,用图片或电视教学片,从感性上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实际感受明十三陵古建筑群的壮美,尤其是人文美和自然美的浑然一体。如果能有十三陵附近的蟒山、虎峪和温榆河的风景照和风景片,显出皇陵风景气派,效果会更好。 “十三陵的布局”一目,主要应讲清主陵长陵、主神道与其他各陵汇为一体的关系,这是一组帝王陵墓建筑群,若能用一幅明十三陵总体图,清晰看出十三陵各陵的建筑布局,就很好地达到了讲课效果。在指导学生阅看录像明十三陵整体图时,应结合课文所列“十三陵陵名及所葬各帝”,互相参照,效果更好。讲授此目时,还应注意到十三陵各陵的“前陵后寝”建陵特色和自然美人文美互为融合的古建美学特点。 “明朝兴衰史的缩影”一目讲授,最好也利用【资料回放】十三陵陵名及所葬皇帝一表,给明王朝各帝统治时间分分期,一般认为,明朝从明太祖至宣宗宣德皇帝为前期(1368~1435),从明英宗正统年间至穆宗隆庆年间为中期(1436~1572),从明神宗万历年间至思宗崇祯统治时为后期(1573~1644),这是明朝衰败至覆亡时期。结合上述历史情况,再录放一些明成祖长陵、世宗永陵、神宗定陵和崇祯思陵陵墓录像和图片,明朝兴衰线索便一览无余。 “规模宏伟的长陵”一目。重点讲清长陵为明十三陵主陵的特点。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长陵成为十三陵的主陵?大家答完后,再提问:作为主陵,长陵有何建筑方面的特征?这些提问和回答,可以使课堂教学活跃。 “奢华豪贵的定陵”一目。课文上讲的奢华豪贵之处不多,教师可再收集一些资料和照片,突出定陵在建筑方面的奢华特点。讲课时要强调明神宗统治已经进入明朝晚期,政治腐败,皇帝荒唐,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然后利用课文讲授明皇室苛刻剥削人民的内容。 “定陵地下宫殿的面世”为本课的最后一目。假如能找到当年考古开挖定陵的照片和录像在课上放映最好,至少也应使学生能细看课本上地宫正殿和地宫宝座、龙缸、凤冠等照片,体会地宫文物的无比珍贵。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讲“明朝兴衰史的缩影”时,教师可以补充介绍有关明神宗定陵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定陵“奢华豪贵”的印象,用崇祯陵的破败,加深明朝衰亡的印象: 资料一定陵地下宫殿规模宏伟,晶莹富丽,古朴典雅,工艺卓绝,历经三百余年却片石无毁,坚固异常。 ──《紫气贯京华》369页 资料二 (定陵)玄宫地面由特制“金砖”铺地。“金砖”又叫澄浆砖或津砖,光润耐磨,越磨越润亮,极为名贵。明代宫廷在江南烧造此砖。据载,一窑“金砖”需用几种枝柴烧制一百三十多天,出窑后再放入桐油中浸泡。苏州砖窑烧造五万块砖,需耗时三年。 ──《紫气贯京华》371页 资料三 定陵地下宫殿是一座瑰丽的艺术文化宝库,内藏帝后生前享用不尽的物质财富,有世间罕见的帝后冠服,金光耀眼的金玉珠宝,小巧玲珑的首饰,晶莹剔透的瓷器,绚丽多彩的丝绸织品,多达三千余件。 ──《紫气贯京华》377页 资料四 与天寿山诸陵相比,思陵显得格外简陋、破败、悲穷。时光飞逝,风雨剥蚀,今日思陵,已是一片荒芜苍凉,稀疏苍松围绕着孤零零的陵墓,一通石碑竖在陵前,石五供抛在荒野之中。 ──《紫气贯京华》387页 案例二 讲“规模宏伟的长陵”时,为加强气氛,烘托长陵的宏伟规模和主陵特色,亦可补充以下资料: 资料一 长陵神路全长约七公里,完成于宣德十年,后来成为十三陵总神路,为诸陵所共有。以神路为中心,陵园中各式建筑,由南向北次序排列。主体建筑位于神路正中,坐北朝南,地宫在神路北端,居中当阳,似在北极星下,格外庄严郑重……整体布局纵横交错,舒展明朗,匀称和谐,既统一规整又富于变化…… ──《紫气贯京华》339页 大红门又称大宫门,建在龙山、虎山两峰为阙的高地上,居高临下,气势非凡,为陵区的总门户。大宫门单檐歇山顶,门三洞,丹壁黄丸,深厚端庄。 ──《紫气贯京华》340页 资料二 (长陵)陵园若紫宫。北依天寿山,高墙环绕的长陵陵园,亦称作“宫”,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显得庄严,堂皇而神秘。其雄伟的气势和宏大的规模超过明孝陵,为明陵之最。 ──《紫气贯京华》344页 资料三 (长陵)楠木殿是我国仅存的最大的楠木大殿,为古建筑中无比珍贵的遗物。其主体建筑全部用贵重不凡的楠木建成,殿堂内外纵横林立的优质金丝楠木巨柱,最高达十四点三米,直径都在一米以上。大殿梁架由六十根整材金丝楠木承托,中间四根直径达一点一七米,两人合抱不能交手……这些“皇木”来之不易,采于遥远的南方深山老林,民工们常“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多少人为此付出生命。待山洪将此冲出,导入江河,结筏运至北京,木材仅剩十分之一二…… ──《紫气贯京华》34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