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第一单元 历史与历史“重现”(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第三目“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教材列举了在研究史学方法上较有成就的唐代刘知幾和近代梁启超,进而具体指出了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一是历史表述上看是长编法和类叙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史实分析上看是结构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及其联系。还有历史比较研究法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
    (1)史学方法的重要性及在此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名家
    史学方法是史学工作者认识历史和表述历史的工具和手段。尽管历史研究的基础是史料,但是没有一套正确有效的史学方法,就难以对浩如烟海的史料作出科学的分析,从中抽取有价值的结论,因而就不可能完成历史研究的任务,达到研究目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途径前进,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
    我国具有重视史学方法研究的优良传统。从唐朝起,许多史学家就把史学方法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而专门进行研究。刘知幾的《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探讨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杰作。后来宋代郑樵的《通志·总序》、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近代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何炳松的《历史研究法》、陆懋德的《史学方法大纲》等,都是研究和总结史学方法的专著。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一书,则是我国第一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写成的史学理论和方法论专著。在国外史学界,史学方法研究同样受到普遍重视。19世纪晚期出版的德国历史家朋汉姆的《史学方法论》、法国历史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合著的《史学研究法导论》,都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作。古今中外史学家对史学方法研究的重视,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史学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史学方法的类型
    根据历史研究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任务特点及其对研究方法的不同要求,又可以把史学方法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史料搜集整理法,可参照第一目有关内容。
    二、史实分析法。经过史料的搜集整理这一环节,历史认识仍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这是研究过程的第二阶段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史学工作者运用科学的史实分析法,对已经整理过的史料再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从中抽出明确的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运用中层次的一般方法(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归纳与演绎、历史与逻辑、微观与宏观),又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选用相应的专门方法(结构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历史比较研究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系统研究法、计量研究法)。
    三、历史表述法。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将前两个阶段的研究成果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是历史研究的归宿,也是实现历史研究社会功能不可缺少的步骤。其中包括了解史学著作的各种不同体裁和体例,史学作品的编与著的区别与联系,史学论文的种类与写作方法,以及如何做到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等。
    总之,在整个历史科学中,史学方法是一个自成系统的完整体系。在实际研究工作中,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和阶段,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坚持方法论与历史观相统一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
    教学建议:这部分内容不易理解,教师先站在宏观角度帮助学生分析教材内容,指出教材提出的史学方法只是一部分,且仅限于历史表述法和史实分析法两方面,然后分别指出在教材中,历史表述法包括长编法与类叙法,史实分析法包括结构分析法与阶级分析法,历史比较研究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可略加补充。其中通过教材中的《历史见证》说明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通过实例说明结构分析法与阶级分析法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史学研究的方法是综合的,所以对当代史学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四目“史书编撰”
    教材着重阐明了史书编撰的定义,同时指出,史书编撰受史学家的历史见解(历史观)的支配,进而提出史书编撰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本目内容实际上是研究历史基本方法中的一部分(即历史表述法),历史编撰属于重复内容,为避免冗长感,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关于史书编撰注意问题简单了解即可。突出史书编撰的定义后,重点阐释体裁和体例的关系。体裁和体例是历史编撰学中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他们都是史著的形式范畴,其含义联系密切,但也并非完全相同,而是各有侧重。所谓体裁,是指史著的编写形式和外在表现形态;所谓体例,是指史著内容的组织结构和编写技巧。一般说来,一部史著的体例安排应当与它的体裁相适应,因此,不同体裁的史著往往具有各自的体例特点。但是,有时二者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如不同体例的史著,有时采取同一体裁;而不同体裁的史著,有时在体例上又相互渗透。举例说,同属于纪传题材的《史记》与《汉书》,在断限、标目、编次等体例方面并非完全相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编年体裁,但它在叙述方法上却具备了以后出现的纪事本末体的追叙、并叙等记事方法。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举实例来说明史书编撰的一些具体情况。进行课堂小结时,可采用提问方式:历史学应该怎样“重现”历史?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加以点评。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史料的价值一目,教学中可从史料的价值、史料的搜集、史料的考订鉴别(目的、内容、方法)、史料的运用几方面逐次展开。可运用导读法、谈话法,边导、边问、边讲。在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而探讨历史、历史学、史料三者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史料是由客观历史到史学的“中介”。要想认识客观存在的历史,就只能够依赖于它给我们留下来的惟一“痕迹”——史料。如果缺少了这个“中介”,史学便无从谈起了。
    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一目,教师在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两类资料的优点和局限性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两类资料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可以相互补充的结论,并进一步讨论两者是怎样相互补充的。具体可参见问题解答部分内容。此外,对于中国的历史文献,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结合教科书的帛书、“二十四史”书影、郭沫若为“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题签、《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书影等插图及历史纵横的内容择要简介,让学生加深对中国历史文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的理解。关于社会学资料、民俗学资料及社会调查所得资料对于“重现”历史的作用,教师可结合实例适当讲解。在学习口述史料和口述史学时,教师在解释口述史料概念后可以让学生举例讲述其在“重现”历史中的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再作适当补充。
    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教师通过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哪些主要的史学方法?各自有什么特点?你还知道哪些史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精讲,使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史学方法的整体面貌即可。
    史书的编撰一目中,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史书的编撰与史料、史学方法、史观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史书的编撰是历史学工作者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史学方法对史料进行研究整理的结果。关于史书编撰需要注意的问题,可由学生阅读教材掌握。
    最后小结可围绕课题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采用教师精讲或学生小结的方法,使学生能对本节的重要概念加以整合,对“重现”历史的步骤方法形成宏观的认识。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史料的价值时,可播放开国大典的原始视频资料片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原始资料片,只有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二分钟的镜头。如此重要的开国大典为何没留下纪录片?说来让人痛惜。原来,开国大典之前,中央人民政府不仅考虑到了要拍纪录片,而且为了确保拍摄成功,还专门邀请了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来拍摄。这些苏联摄影人员到现场拍摄了几个小时,直到大典结束。拍摄结束之后,他们带着拍摄的几十盒沉甸甸的胶片回到西华宾馆休息。当时,负责保卫工作的北京纠察总队派一个班的战士保卫西华宾馆。10月2日凌晨5点多钟,有战士报告,说西华宾馆失火了。时任纠察总队一大队副政委的骆骥急忙赶赴现场,只见几个苏联摄影师在门外大嚷大叫:“完了,完了,全部完了。”火被扑灭之后,骆骥得知,拍摄的开国大典的电影胶片除被抢救出极少一点外,全部被大火烧掉了。所幸的是,被抢救出来的这一点,正是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珍贵镜头。事发后,周恩来亲自过问此事,责成公安部门迅速调查。经仔细侦察,排除了敌特破坏的可能。大火是因二楼客厅丢弃的烟头点燃了沙发引起的,当时苏联摄影师在三楼休息,胶片就放在二楼靠近客厅的办公室中。当住在三楼的摄影师被浓烟熏醒,再想去二楼抢救电影胶片已经来不及了。
    案例二 在介绍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相互补充时,可用多媒体展示北京天坛、地坛的图片或视频
    北京的天坛、地坛,今天其建筑遗址完好地保存着,吸引不少游人。但是,要想了解它们怎么由明初的“天地坛合祀”而变化成后来的“分祀”,就要查阅《明实录·嘉靖九年》。那里详细地记录了当时嘉靖与群臣就此问题讨论、争辩的具体情况。而要详细地了解明、清两朝皇帝在天坛、地坛祭祀的具体情景及其仪式,则要查阅《明会典》和《清会典》及其他史籍。
    案例三 在介绍口述史料时,用计算机、幻灯展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调查活动的情况介绍
    新华网上海频道2004年7月5日消息:6月26日下午,来自南京大学、南京航大、河海大学和南京师大的青年志愿者们,出发分赴南京江宁、栖霞、雨花台、浦口等区的30多个行政村,开始为期20天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证言调查”。
    南京师大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张连红教授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已过去60多年,当年年轻的幸存者如今都已分别进入古稀、耄耋、期颐之年,抢救性记录他们的口述历史,对于维护和平和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都很大。
    南京大学张生老师介绍,南大学生的调查严格按程序和步骤进行,首先在浦口区民政局拿到900多位80岁以上老人的名单,然后做好老人所在的村落标志,分组调查寻找证人。调查中,询问、笔录、拍照、查证等工作分工进行,晚上回来还要讨论,向老师汇报,然后填写记录表,再回到村里找老人签名按手印。
    针对最近有关记录和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书籍因资金不足而陷入困境的情况,一些专家认为,对历史负责的热情不能停留在争辩和说教上,而要增强在铁证如山的证据上深刻梳理历史、还历史原貌的能力。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你读了上面这段文字,对史料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解题关键:《通鉴》的史料极为丰富。
    思路引领:史料的相互印证和补充;史书的史料价值;宝贵的文化遗产。
    答案提示: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史家借以“重现”历史的基础。第一,《资治通鉴》拥有丰富的史料,但凡宋代以前和宋朝时期司马光所能见到的历史文献资料,几乎都予以使用了。各种史料之间既可以相互印证又可以互为补充,为《通鉴》能更真切、系统的“重现”历史奠定了基础。第二,在史料的运用上,司马光对所收集到的各种史料,都是采取“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途”的方法,进行──考据,务使其精确无误;同时还撰写了《资治通鉴考异》一书。这样《通鉴》因其丰富的史料使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第三,《通鉴》所用文献书籍现在一些已经亡佚,多赖该书予以收录才能被后人见到、使用。从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总之,《资治通鉴》之所以成为中国史学名著,与其丰富的史料有着密切的关系。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说说史料在“重现”历史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史料的基础作用。
    思路引领:史料的价值;各种史料的关系作用。
    答案提示:一、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史学家借以“重现”历史的基础。确凿丰富的史料有利于人们真切的认识历史,真切的“重现”历史的原貌。二、文字资料、实物资料、社会学资料、民俗学资料、社会调查资料、口述史料在历史“重现”中有着各自的地位和作用,综合运用各种史料可以更全面、系统地“重现”历史。
    2.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怎样相互补充?
    解题关键:两类资料的优点和局限性。
    思路引领:文字资料的优点,实物资料的优点。
    答案提示:文字资料在“重现”历史中具有内容丰富,时间维度上比较有连贯性的优点,但它无法反映前文字阶段的人类历史;实物资料虽然多为片断性的,但它却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第一,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因而比文字资料更直观、可靠。第二,它在断代上具有数据的精确性。第三,是重现前文字阶段人类历史的最重要依据。第四,丰富了对文字产生以后的人类历史的认识。能够印证、充实、纠正文字资料。
    3.研究历史有哪些方法?
    解题关键:方法的分类与概括。
    思路引领:研究历史的方法很多,说出研究历史的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即可。不必局限于答案。
    答案提示:一、史料搜集整理法;二、历史分析法:如结构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等;三、历史表述法:如长编法和类叙法等;四、当今的重要研究方法:如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