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政治 > 综合辅导 >

高二政治课堂达标教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北京 上海 广州 武汉 西安 重庆 成都 长沙 长春 哈市 杭州 合肥
苏州 太原 天津 徐州 厦门 郑州 宁波 青岛 南京 兰州 昆明 济南
深圳 沈阳 鞍山 大连 福州 佛山 贵阳 黄石 荆州 吉林 内蒙 洛阳
宜昌 湘潭 襄樊 新疆 无锡 唐山 镇江 河北 南通 株洲 南宁 南昌

    第二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理解创新与社会的关系,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破除落后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勇于突破成规旧俗,注重研究新情况,敢于提出新问题,大胆寻找新思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树立“创造伟大”的观念。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对于一个人来说,创新意味着个人的新思路、新见解、新观念、新境界,创新实现了个人的不断进步。
    [教学重点]: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教学难点]: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复习提问: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
    2、辨证的否定地位、实质各是什么,方法论是什么?
    3、辨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关系如何,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78-80思考以下问题)
    1、科技创新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什么关系?
    2、创新是如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的?
    3、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根据这材料回答:人类思维方式是如何变革的?
    4、创新是如何推动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形成和发展?
    5、为何说任何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
    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课堂探究:想一想。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技创新,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2)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变革的作用。
    江泽民对邓小平的"第一生产力论"进一步展开•强调了科技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我们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都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我们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意加速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技术创新,江泽民强调要选择那些对科技进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密切相关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技术项目进行自主攻关创新,形成自己的知识技术产权;要在高起点引进基础上消化、吸收的同时,不断提高自主研制、开发和创新能力。知识创新又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为此,国家要在不断完善和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的同时,制定和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总之,以科技创新为龙头将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机车。
    ◇课堂练习:被誉为"当代毕升"的我国著名计算机应用专家王选,从1975年起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究开发。他立志要超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排系统和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排系统,研究出第1代激光照排系统。他埋头苦干18年,终于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开创了汉字印刷的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相吻合的选项是( )
    A.江泽民: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B.江泽民: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C.江泽民: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时。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D.别林斯基: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说明了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因此,A项与之吻合,应选。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不能入选。
    (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课堂探究:运用所学原理说明制度创新的意义。
    ◇探究提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同时,理论、科技、文化都受制度的制约,与此相应,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也必将受到制度创新的制约。因此,唯有制度创新,才能为其他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制度创新,就是要不断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制度。它的实质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指引下,继续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各种分配方式,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课堂探究:想一想,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为什么?
    ◇探究提示:(1)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具体讲它有三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即与建立在感性直观基础上的古代科技相对应的是模糊直观的思维方式,与近代经验自然科学相对应的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与现代理论自然科学相对应的则是辩证的思维方式。
    (2)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1.创新思维的重大意义。
    创新思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为我们在新世纪应对各种挑战,进一步认识、加强、提高自己,更好地肩负起领导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1)创新思维是民族兴旺的关键因素。
    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该民族的创造力水平。欧美各发达国家之所以能称雄世界,根本原因之一是这些国家有较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国民的创造力水平比较高。
    (2)创新思维是知识经济的迫切需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是知识、无形资产、知识型劳动者(人力资本)。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蕴涵在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向来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基础发展越来越建筑在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之上,知识已经被认为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知识从何而来?唯一的途径是创新,没有求异独创,推陈出新,就没有知识。创新程度越高,知识的价值也越高,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发展动力,是知识经济的源头。
    (3)创新思维为新世纪的思想解放提供了方法论保证。
    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我们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是前所未有的。而如何回答这些挑战和考验,也是书本上没有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视野一定要开阔,思想一定要解放。江泽民的创新思维就是要求我们具有开阔的眼界、宽广的胸襟以及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它代表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路,体现了一种新的认识方法和新的理念导向。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及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和驾驭能力,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2.理解创新的重要作用。
    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为中国革命的历史所证明的一条真理。为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与此同时,非常重视理论的创新工作。
    ◇课堂练习:
    江泽民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就不会有焕然一新的面貌。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中国人民可能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今天的中国也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这段话说明了理论创新( )
    A.能够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B.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决定着实践的发展
    C.是领袖人物的事情,一般人望尘莫及 D.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答案:D
    解析:这段话着重强调了创新,尤其是理论创新对社会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应选。A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c两项观点错误,舍去。
    3.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1)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不例外。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继承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从而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创新,就是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
    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他强调,在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的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着力点在于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是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保证,又是满足最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滋养源泉。
    ◇课堂探究:你还能举出哪些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创新事例?
    ◇探究提示:纵观中外历史不难发现,人类文化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劳动创新的结果。
    (1)京剧的诞生。
    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它的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与其他剧种交流渗透,并吸收了其它杂曲的特点而形成的。
    (2)《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作的神话和传说,《水浒传》《三国演义》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
    4.创新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创新。
    ◇补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创新是指导,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智力支持。它们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小结:创新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大发展,还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本课结论: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没有创新,我们就失去了追寻真知的可能;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没有创新,我们就不能在变化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课外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 )
    ① 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 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③ 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④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追求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里记载着这样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说:“日新之谓盛德”。
    上述材料体现的观点是( )
    ①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②只有创新,我们才能促进民族进步
    ③创新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④要坚持制度创新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③ ④ D、 ① ④
    3、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这表明( )
    A、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的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创新
    B、先有理论创新,后有实践创新 C、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因素
    D、理论创新无止境
    4、2005年10月19日《市场报》载文指出,一个国家不管现在处于何种地位,如果不重视创新,都有可能面临被淘汰出局的挑战和危机。创新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
    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C、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发展 D、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5、2005年11月9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创新发展模式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可见( )
    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C、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D、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6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党和国家之所以高度重视创新,是因为( )
    ①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②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③ 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 ④ 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思考:创新的哲学依据有哪些?(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角度思考)
    参考答案:
    唯物论:
    创新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辩证法:
    创新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以,我们要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要用于支持新事物,要在量的基础上实现突破,促进是物质变。
    认识论:
    认识有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的过程,创新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在扩展、加深的哲学道理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