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媒体,可采取让学生说说的方式)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要战胜旧事物。从1921年中共一大到井冈山会师,创建革命根据地,再到红军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推翻蒋家王朝同志,最后建立新中国,这些都是新事物;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等都是革命中的曲折性。这些暂时的失败并没有动摇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信心,而是继续开创革命的新局面。甚至连一个不甚了解中国的美国记者埃得加•斯诺在了解了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事迹之后,写下了“红星必将照耀中国”的预言,这里的“红星”隐喻着什么?(新事物)“红星必将照耀中国”蕴涵着:新事物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1)新事物必定要战胜旧事物。(板书) 那么,新事物为什么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呢?请同学们阅谈教材第131页第6自然段至第132页第5自然段。思考教材分别从哪几个方面,从理论和事实的角度分别说明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教师归纳讲解。) 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 请同学们看一则材料:(媒体显示) 1921年,中共“一大”时,只有12位代表,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到党的“十五”大时,出席代表2048人,代表着6000万党员。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我们党经过80年的奋斗之所以不断壮大,赢得广大人民的拥护,是因为它的诞生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代表着中国发展的方向,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无论是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不断取得,都证明了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 (媒体显示“三个代表”) 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正是“红星必将照耀中国”的根本原因,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唐朝著名诗人自居易的成名之作,印证了新生事物不可战胜这个颠扑不灭的真理。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材料(媒体显示) 材料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它重30吨,占地面积167平方米,由18000个电子管,1000只电容器,7万个电阻组成,每秒运算速度5000次。计算机问世50多年来,无论在技术、性质还是应用上,其变化都是日新月异的,仅从它采用的电子元件来说,就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每五年体积缩小10倍,运算速度却提高了10倍,而成本降低了10倍,近年来,微型计算机技术更是飞速发展,几乎每一年都要更新换代。同时,它也飞速地进入千家万户。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大规模集成电路能战胜电子管、晶体管?为什么微机最终取代了占地167平米的计算机? (生讨论)微机、电脑是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因而,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具有比旧事物更大的优越性)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板书) 或(媒体显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这一成语形象地说明了“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既“青出于蓝”;“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取和发扬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既“青胜于蓝”,比如(让学生列举历史上的名人)马克思、爱因斯坦等,他们的成就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又突破前人所取得的,因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蕴涵的深刻哲理是什么呢?(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为的人,无一不是敢于、用于和善于突破前人而有所创新的,既所谓“是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道理,所以,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人,我们应该努力争取成为用于创新的开拓者。) 正如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经济特区等措施和政策,都是因为他们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第三,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板书) 所以,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同学们理解这个观点时要注意一个问题:我们所说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指它的“总方向”,而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更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所谓总方向,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方向,事物发展的总体方向和总的趋势。至于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则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但这只是暂时的,它终究改变不了事物向前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 那么,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是否一帆风顺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3页第l自然段至第134页第2自然段。 (视频播放) 火车,从发明到被采用,度过了难忘的曲折历程 1814年,年仅33岁的史蒂芬孙,好不容易研究出世界上最早的可以在铁路上行驶的蒸汽机车,但它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其貌不扬,丑陋笨重,走得很吃力,像个病魔缠身的怪物。面对构造简单、震动厉害、速度缓慢的这个怪物,有人驾着一辆漂亮的马车,和火车赛跑,讥笑他:“你的火车怎么还没有马车快呀?”有人责怪他的火车声响又尖又大,把附近的牛都吓跑了,引起了农民的恐慌。于是,有人跟他吵架,找他算帐,各种议论、讥笑、打击,一时接踵而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