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第2自然段。)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矛盾是如何对立统一的。首先看哲学上讲的“对立”的含义是 指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6页第4自然段并思考:①在课初你举的事例中,事物两个方面的区别是什么?二者是如何对立的? ②哲学上讲的“对立”、“斗争”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是否是一回事?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阅读,结合事例分析、回答问题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归纳、总结。) 从同学们对一个个具体事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概括总结出共同的东西,对立指的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 (1)“对立”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 (学生分析回答问题②,教师讲授。)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矛盾双方互相对立、排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表现为外部冲突、对抗与非对抗,也可以不是。哲学上讲的“斗争”不仅概括了社会领域中或政治用语中经常讲到的“斗争”,而且也概括了自然现象和思维现象领域中的一切对立和斗争。例如生物学上讲的遗传和变异就各有不同特点,他们的对立表现在:遗传指的是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我国民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说法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反映;我国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的个体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这指的是变异现象。生物的遗传特性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及形成新的物种。遗传、变异的这种差异性也是哲学上所讲“斗争”的一个具体表现,其它还有同学们在学习上的比学赶超;理论专家们在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鸣、讨论同样也是“斗争”的具体表现。因此,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同哲学上讲的“斗争”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因此我们不能把哲学上讲的“对立”、“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混为一谈。 那么,什么是统一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7页第4自然段至第88页第1自然段,并思考:①统一的两种情是什么?②分析课初你举的事例中,事物的两个方面是怎样统一的?(学生阅读,回答问题并分析自己所举事例,教师归纳、总结、补充讲授。) (2)“统一”的基本含义 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它有如下两种情形: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讲解这个问题可以采用“漫画讨论法”: 题目:《他敢剪吗?》(教材第88页) 组织过程: 第一步,利用多媒体把漫画《他敢剪吗?》显示出来。注意适当在漫画中添加有关信息,如颜色、海洋或剪刀等,以增强漫画的形象性、直观性。指导学生读画:读人——多少人?人的动作、神态。读物——什么物?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读言——人物语言、漫画标题、文字说明。指导学生想象:漫画表达一个什么思想,告诉人们或警示人们什么。 第二步,设定拿剪刀的人为某甲,另一个人为某乙。某甲要剪某乙头上的绳子说明什么?某甲、某乙所处位置与神态说明什么?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得出矛盾双方对立的一面:相互排斥、相互区别。 第三步,某甲想剪某乙头上的绳子。请问他敢剪吗?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道理?这一步旨在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离开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第四步,某甲,某乙分处在球的两端、绳的两头。也正如此,某甲、某乙才能够维持平衡状态,保证其各自的存在。这说明什么?假设某甲或某乙利用力的作用左右摇摆,想去抓住对方的绳子,到对方那一头去和对方在一块,行吗?会导致什么后果?这又说明什么?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得出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这就是相反相成的道理。 以上每一步问题提出之后,都要指导学生说读课文,理解课文,用课本上的话来回答问题。“提问——看书——回答——讨论”把老师和学生连接起来,以学生主体思维为主。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各抒己见,如:假设把那球理解为地球,结论将是怎样? 第五步,教师总结归纳点评。对学生的读、想、议、答等活动过程做出评价,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同时针对性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指导性的弥补和完善意见。 第六步,播放一些电视电影中与漫画相一致的这种互相不能离开且又是对手的画面片段,以进一步增强说服力,并加强趣味性和形象性。 活动目的: ①锻炼学生阅读漫画的能力。 ②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树立其作为学习的主体这样一种意识。 ③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融洽师生关系。 同学们回答得不错,对事例的分析也很好,但在理解“统一”的含义时,还需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例如在空气、阳光、营养等“一定条件”下,同化与异化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生物体这个统一体中;在教育设施、教育设备、教育资金等“一定条件”下,教与学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教师的启发讲授,就没有学生的领悟与接受,没有学生的领悟与接受,教师的启发讲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双方共处于教学活动这个统一体中。同学们所举的事例,也证明了这个道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