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2)理解:以基本事实为基础,通过理解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的表现,深入理解“主观能动性”这一概念。 (3)运用:列举事实说明人类主观能动性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 2、能力目标 (1)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实例,说明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分析问题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人文价值目标 (1)增强学生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与关切。 (2)重视自身能力的自觉性,增强“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信心。 (3)使学生认识人自身的社会美、智慧美和思维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 2、难点:人类精神因素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点拔、引导、启发与学生看书、思考、回答、练习相结合,教法与学法相统一,通过师生课堂共同活动,实现教学目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班级] 208班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2、讲授新课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板书) 投影显示资料及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归纳。 1、主动能动性的含义(板书) 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着重理解“自觉”和“人类特有”两个关键环节。) 2、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板书) (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板书)提问:什么是认识? 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比较:认识与意识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强调: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与动物有区别,指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有鲜明的特点: 人类认识世界是积极的能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即具有主观能动性。 投影显示图片,学生评说几个伟人的共性。 教师归纳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及活动的特点,表现在: ①人不只是反映事物的外部的表面的现象,而且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通过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人的认识活动是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 ③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只是反映既成事实,反映现实,还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 教材中提到了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的宏伟蓝图,我国“北斗”导航卫星方案,都是在认识世界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