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政治 > 综合辅导 >

高二政治教案:社会发展的主体学案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北京 上海 广州 武汉 西安 重庆 成都 长沙 长春 哈市 杭州 合肥
苏州 太原 天津 徐州 厦门 郑州 宁波 青岛 南京 兰州 昆明 济南
深圳 沈阳 鞍山 大连 福州 佛山 贵阳 黄石 荆州 吉林 内蒙 洛阳
宜昌 湘潭 襄樊 新疆 无锡 唐山 镇江 河北 南通 株洲 南宁 南昌

    11.2 社会发展的主体
    课型:新授课 使用时间 : 月 日 星期
    【学习目标】
    了解 人民群众的含义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习重点、难点】
    重、难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作业反思】
    【基础梳理】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决定社会发展。
    (2)内容:社会历史首先是 发展的历史,是 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
    (1)地位① ②
    (2)作用
    ① 的创造者
    ⑵ 的创造者
    ③ 的决定力量
    拓展提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的关系
    (1)区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
    (2)联系: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产生杰出人物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终地依赖于人民群众,才能有所作为。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1)坚持 、 。
    (2)坚持 为民所用、 为民所系、 为民所谋。
    (3)实现好、 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 。
    2.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1)相信 自己解放自己。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一切 ,虚心 。
    3.群众路线
    (1)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 和 。
    (2)基本内容:一切 群众,一切 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坚持的意义
    (1)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 胜利的重要保证。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合作探究】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课堂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1)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课堂探究:(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课堂练习:下面对劳动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②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③是人民群众中的主体部分④劳动群众就是指体力劳动者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n①②③④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课堂探究:(1)这部长篇史诗所反映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
    (2)《格萨尔王传》的创作和流传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此知识点教材从三层论证了为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
    (2)
    (3)
    教材插图说明了我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都来源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都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
    ◇课堂练习: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课堂探究:(1)以上论述说明了什么道理?
    (2)联系我国改革的具体实例,说明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中的作用。
    ◇探究提示:
    该知识点教材分三层分析,首先,说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然后,就阶级社会分析了人民群众的作用;最后,分析了人民群众这一作用的实现方式。
    (1)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2)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
    (3)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政治关系,只变革具体制度。不像在阶级社会中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社会制度来实现。
    ◇课堂练习: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说明了
    ①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胜利之本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AE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_②③④
    小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议一议:英雄史观与群众历史观的主要区别。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待人民群众
    ◇课堂探究:(1)为什么邱娥国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
    (2)结合身边的事例,谈淡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群众的关系。
    (1)党的群众观点。
    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②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
    (2)党的群众路线
    ①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
    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注意: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方法论,是由“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议一议:为什么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传家宝?
    【课后练习】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总结我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时指出:“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回答1~3题。
    1.下列对人民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指广大劳动群众②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③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
    ④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A 、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n①③④
    2.“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表明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D_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
    3.“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表明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I).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4.“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列宁这一论断主要表明
    A、人民群众的力量在革命时期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B.革命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
    C.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其他活动的基础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这种观点错在
    A没有认识到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没有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没有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是
    A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7.“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 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毛泽东这段话说明
    A 人民群众的要求都是正确的、合理的
    B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是判断我们方针、 政策、工作得失的重要标准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8.下列选项中,体现群众观点的是
    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④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要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特别是为社会困难群体、下岗职工等切实解决实际困难。这表明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做到 :
    A、相信群众B依靠群众 C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D.支持群众
    10.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下面属于党的群众路线内容的是
    ①相信群众②一切为了群众③一切向群众负责④一切依靠群众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A 、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11.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和不满意的问题。上述要求所符合的哲理是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②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③人民群众
    是改造规律、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④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A、①② B③④C.②④ D_①③
    12.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才能取得实效。这体现了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②认识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利益着想。这是因为
    ①党的群众路线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②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最终目的
    是增强党的政治优势 ③人民群众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的主体④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
    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
    14.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理论本身所蕴涵的哲理是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人民群众可以创造真理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和发展的动力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创造者
    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
    15.温家宝总理在回答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关于因特网的问题时说:“我想先引用两句话,一句是萧伯纳说的,‘自由意味着责任’,一句是你们美国的老报人斯特朗斯基说的,‘要讲民主的话,不要关在屋子里只读亚里士多德,要多坐地铁和公共汽车。”’温总理的回答蕴涵的哲理是
    ①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②民主政治建设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③要尊重群众,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④民主政治建设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 ①③B③④C.①④ D②③
    16.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旱在2l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为“广东现象”。2005年,广东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东、生态广东的建设,2006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从2009年到2013年,广东省将建成10 000个林业生态文明村,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村林业生态体系。广东省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为逐步构建起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合材料,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
    第十一课第一框参考答案
    【当堂达标】
    1.B 2.A3.D
    课后练习
    1.A 2.C 3.B 4.B 5.B 6.C 7.B 8 B 9.C 10.B
    11.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我国现实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在客观上需要法律保护,《劳动合同法》的制定有其客观必然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劳动合同法》合理地规范了劳动关系,有利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