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地理 > 综合辅导 >

高中地理必修复习要点——人文地理(三)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型地域: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主要特点
    特点形成原因: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科技水平低,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集约化程度高等。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 ②水源 ③离城市距离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主要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接近原料产地,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动力指向型:需消耗大量能源,接近能源基地,有色金属冶炼厂;
    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劳动力指向型:需投入大量劳动力,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技术指向型: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②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六、传统工业区
    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2、存在的问题:① 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
    ③ 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特色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辽中南地区:重工业基地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资源缺乏;
    京津唐地区: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统一的电网,水资源缺乏;
    沪宁杭地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资源,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靠近港澳,侨乡,易吸引外资;经济特区开发早,有技术和管理优势;劳动力丰富,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七、新兴工业区
    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2、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
    八、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大气的影响: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2)酸雨:燃烧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国——硫酸型酸雨,发达国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层破坏:厂矿企业、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设备等,排出大量氟氯烃。
    (4)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
    ★ 治理思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① 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开发利用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②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③ 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寻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
    3、固体废弃物污染
    九、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
    1、重要性:沟通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动。
    ①政治意义——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②经济意义——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2、主要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包括邮政(传递信件、物品等)和电信(传递声、像、图等,包括电报、电话、互联网)。
    4、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①稳定的商品来源区,②稳定的销售区,③交通发达。
    十、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③要避开低湿地点;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公路建设: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相关链接:
    高中地理必修复习要点——人文地理(一)
    高中地理必修复习要点——人文地理(二)
    高中地理必修复习要点——人文地理(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