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一中高二年级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何为“赋诗”?赋诗,是春秋时代一种引用已有的他人所作的诗篇(大都见于现存《诗经》),并且在面对他人的场景中抑扬顿挫地将其呤咏出来的活动。赋诗有别于表演性质的“歌诗”和言谈评论中的“引诗”。“歌诗”一般由专门的乐工进行,并常伴以舞乐,在艺术形式上肯定更精致,更好看,但是“歌诗”之意并不在使表演者自己与观赏者沟通。观者所欣赏的,或者受感动的,并不是作为表演者的那个人,而是所表演的诗篇及表演者的技巧,并不接触到他更深的人格和价值,因为,作为“歌诗”表演者的乐工,并不具备与观赏者沟通和交流的同等身份。而“赋诗者”与“听赋诗者”则都是同等身份的君侯和卿大夫,他们此时所渴望的是相互沟通,而不是单纯欣赏。 赋诗也不同于“引诗”。“引诗”可以出现在与他人当时的谈话中,也可以是在事后“君子”的评论中,而即便是在当时的谈话中,“引诗”也主要是引用诗句来说明自己的理由,加强自己的论点,如果说有交流,那也是更偏于理性的说服,而非感情的沟通。且赋诗的场合都是在外交礼会,“引诗”则不拘场合、形式、礼仪,也不具表演性质,不必抑扬顿挫的呤咏。因此,赋诗既是一种讲究身份的交往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讲究形式和韵味的艺术活动。 赋诗的兴盛期是在赵文子在晋任执政的8年间。赵文子于襄公25年起为晋执政,昭公元年去世。此前,晋、楚、秦、齐等大国为争霸斫杀了一百多年,弄得民生凋敝,国力疲弱。赵文子于襄公25年担任当时作为盟主的晋国的执政后,命令减轻诸侯的贡物而尊崇礼仪,并表示了以弭兵靖诸侯的希望。襄公27年,由宋国执政向戍发起,在该年6月在宋国举行了弭兵大会,晋、楚两国及其附属国订立了和平盟约。自此直到定公四年召陵之会侵楚为止,中原地区享有了四十年的国际和平。正是在这种崇礼讲信、以玉帛止干戈的“会盟政治”的气氛中,文雅的赋诗才有兴盛的可能,而文雅的赋诗本身又是一种沟通感情、化解敌意、进行劝戒和巩固盟约的手段。 诗是艺术,赋诗的人们却是一些政治家和外交家,这是在世界其他文明的王侯将相中罕见的一种现象。在春秋时代,艺术受到了政治家相当由衷的尊重而不是被玩弄于股掌之间。另外,春秋时代文化典籍奇缺,各种艺术形式尚未分化,与政治也是难分难解,艺术家、学问家与政治家、外交家常常集于一身。但无论如何,赋诗的盛况在昭公年间是急剧地衰落了,赋诗的“断章取义”大概是赋诗一种属于它自身属于它自身原因,现代的人们只能从赵文子“吾不复此矣”的感叹略见其陶醉和快乐。 (选编自《世袭社会》) 1.下列关于“赋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赋诗”活动引用的诗篇都是已有的,由他人创作的,而不是即兴的创作,而且大部分依然保存在现在的《诗经》一书里。 B.“赋诗”活动没有乐工参与,因为乐工身份太低,没有资格参加这种活动,而“赋诗者”与“听赋诗者”都是君侯和卿大夫。 C.“赋诗”的目的是“赋诗者”与“听赋诗”彼此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不必顾及形式上的好看,因此不需要乐工伴以舞乐。 D.“赋诗”者引用别人的诗句,目的不偏重说服对方,而在于双方情感的沟通,而且这种沟通又被限以场合、形式、礼仪。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赵文子担任晋国的执政后,减轻了诸侯的贡物,让诸侯尊崇礼仪,而且希望“弭兵靖诸侯”,这些举措为赋诗的兴盛奠定了政治基础。 B.在宋国举行的弭兵大会上,以晋、楚为首的两大敌对阵营的握手言欢,为中原地区创造了崇礼讲信、以玉帛止干戈的国际政治气氛。 C.因为春秋时代的政治家们发自内心的地尊重艺术,特别是诗歌艺术,我们才会看到参与赋诗的人都是那些政治家和外交家的现象。 D.春秋时代,各种艺术彼此交融,没有分化独立,即使是政治也混在其中,因此,那个时代的政治家、外交家又常常是艺术家、学问家。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歌诗”作为一种艺术,比“赋诗”更精致,更好看,但因为它根本不适合当时的政治需要,而不被当时的政治家选作外交的手段。 B.参加“赋诗”的人都是君侯和卿大夫,“赋诗”又都是在外交礼会上,这就使“赋诗”活动既具有政治目的又具有优雅的形式和韵味。 C.春秋时期的外交目的实际就是“赋诗”,因为这种活动既沟通了各国间感情,化解了敌意,而且还进行劝诫,巩固了已有的和平盟约。 D.随着赵文子在昭公元年的去世,“赋诗”就由兴盛急剧地走向衰落。这说明“赋诗”的兴衰与晋国执政赵文子的政治生命有紧密的关系。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6题。 傅喜字稚游,河内温人也。少好学问,有志行。哀帝立为太子,成帝选喜为太子庶子。哀帝初即位,以喜为卫尉,迁右将军。是时,王莽为大司马,乞骸骨,避帝外家。上既听莽退,众庶归望于喜。喜从弟孔乡侯晏亲与喜等,而女为皇后。喜执谦称疾。傅太后始与政事,喜数谏之,由是傅太后不欲令喜辅政。上于是用左将军师丹代王莽为大司马,赐喜黄金百斤、上将军印绶,以光禄大夫养病。 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皆上书言:“喜行义修洁,忠诚忧国,内辅之臣也。今以寝病,一旦遣归,众庶失望,皆曰傅氏贤子,以论议不合于定陶太后故退。百寮莫不为国恨之。忠臣,社稷之卫。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亚父。喜立于朝,陛下之光辉,傅氏之废兴也。”上亦自重之。明年正月,乃徙师丹为大司空,而拜喜为大司马,封高武侯。 丁、傅骄奢,皆嫉喜之恭俭。又傅太后欲求称尊号,与成帝母齐尊。喜与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共执正议。傅太后大怒,上不得已,先免师丹以感动喜,喜终不顺。后数月,遂策免喜曰:“君辅政出入三年,未有昭然匡朕不逮,而本朝大臣遂其奸心,咎由君焉。其上大司马印绶,就第。”傅太后又自诏丞相、御史曰:“高武侯喜无功而封,内怀不忠,附下罔上,与故大司空丹同心背畔,放命圮族,亏损德化。罪恶虽在赦前,不宜奉朝请,其遣就国。”后又欲夺喜侯,上亦不听。 喜在国三岁余,哀帝崩,平帝即位,王莽用事,免傅氏官爵归故郡,晏将妻子徙合浦。莽白太后下诏曰:“高武侯喜姿性端悫,论议忠直。虽与故定陶太后有属,终不顺指从邪,介然守节,以故斥逐就国。传不云乎?‘岁寒然后知松伯之后凋也’。其还喜长安,以故高安侯莫府赐喜,位特进,奉朝请。”喜虽外见褒赏,孤立忧惧,后复遣就国,以寿终。莽赐谥曰贞侯。 【注释】①庶子:官名。②执谦:坚持谦逊。③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④端悫(què):正直诚谨。⑤特进:官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数谏之 数:多次 B.今以寝病 寝:卧床 C.百寮莫不为国恨之 恨:憎恶 D.终不顺指从邪 指:旨意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傅喜为官“忠直”的一项是 ①傅太后始与政事,喜数谏之 ②拜喜为大司马,封高武侯 ③丁、傅骄奢,皆嫉喜之恭俭 ④喜与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共执正议。 ⑤先免师丹以感动喜,喜终不顺。 ⑥喜虽外见褒赏,孤立忧惧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哀帝当政后,因为傅喜曾做过太子庶子,于是屡受提拔,虽然称病在家,仍然受到哀帝的特殊恩遇。 B.由于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的坚持,也是因为哀帝的器重,傅喜不但没有被遣归,相反被任命为大司马,封为了高武侯。 C.哀帝不敢违背太后的意愿,只好想方设法让大臣改变主张,他先免去了师丹的官职,然后打算免去傅喜、孔光的官职。 D.王莽又掌握了大权后,唯独没有免除傅喜的官爵,其中有傅喜耿介坚节,没有顺从定陶太后的意愿的原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亚父。 (2)君辅政出入三年,未有昭然匡朕不逮,而本朝大臣遂其奸心,咎由君焉。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胡风吹朔雪 鲍照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 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 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8.此诗写出了怎样的落雪过程?赞美了“朔雪”的那一特点?(5分) 9.刘履说:此诗“词虽简短,而托意微婉”。这“托意”的“意”是什么?(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6分) (1)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 (2)朝菌不知晦朔, ,此小年也。 (《逍遥游》) (3)固时俗之工巧兮, 。背绳墨以追曲兮, 。(《离骚》) (4)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 。 (《阿房宫赋》)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2005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 《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