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过关训练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39分) 一、(27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阜盛(fù) 敕造(chì) 歆享(xīn) 模样(mó) B.朱拓(tà) 呜咽(yè) 绾者(wǎn) 嫡亲(dí) C.炮烙(pào) 瞋视(chēn) 吞噬(shì) 惫懒(bèi) D.懵懂(měng) 作揖(yī) 蹂躏(róu) 忖度(dù) 2.下列各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蹒跚 蜂踊 烟霭 蘖根 B.杜撰 寒喧 沮丧 胳膊 C.仓皇 理睬 膨胀 绰号 D.潇洒 连绵 蹙缩 形骇 3.下面各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⑴身量苗条,体格风骚。⑵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B.⑴身量不足,形容尚小。⑵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C.⑴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⑵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⑴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地陪着。⑵但见田畴平旷,阡陌纵横,屋舍俨然。 4. 从下面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黛玉关于自己读书的事前后说法矛盾。下面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乙)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 A.听了贾母的话,黛玉自觉失言,因而小心更正。 B.反映了黛玉的机警、聪明和细心。 C.对贾母之言出自亲情,对宝玉之言出自谦虚。 D.反映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状态。 5.下面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是( ) A.社会上有少数人爱传播小道消息,他们把不经之谈猎奇为新闻,甚至把谣言也加以扩散。 B.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C.老胡虽然年过花甲,但还是少不更事,书呆子气十足。 D.教室里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学得认真,课堂气氛沸反盈天,十分活跃。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着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B.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C.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D.“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如果美国政府不履行他在中美贸易协定中所承担的义务,那么任何人也不能肯定中美两国间的贸易会不会出现逆转。 B.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 C.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并且从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率真而又自然。 D.老先生很有度量,他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经常争论不休的人也能交朋友。 8.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 某一地区特定时间内游客数量超过其接待能力,是造成该地区旅游业种种问题的重要原因。接待能力若不提高,再美的湖光山色也会黯淡无光, ,再好的微笑服务也会丧失魅力。 A.再多的人文景观也会失去风采 B.再浓厚的游览兴趣也会逐渐减退 C.再迷人的青山绿水也会索然无味 D.再多的投入和开发也无济于事 9.下列文学常识知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高峰,原名《石头记》,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B.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故乡》、《社戏》、《孔乙己》、《阿Q正传》等都选自其中;《祝福》选自《彷徨》中。 C.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 D.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因其在小说创作中的成就,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课内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两段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①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②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③。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④,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0.画线①“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 ) A.鲁镇所有的人 B.“我”和所有认识祥林嫂的人 C.受封建礼教毒害而厌恶祥林嫂的人们 D.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们 11.画线②“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 ) 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 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 C.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致死,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的事情。 D.祥林嫂终于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 12.画线③全句的含义是( ) A.凡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都还不错。 B.祥林嫂这个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死了,讨厌见她的人不会再见到她了,这对别人和对自己,也还都不错。 C.这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D.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鲁四老爷的憎恨。 13.画线④中“惊醒”的含义是( ) A.从沉思中惊醒 B.从睡梦中惊醒 C.从麻木中惊醒 D.从迷惘中惊醒 题号 一、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第Ⅰ卷答题栏(39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得分 答案 第Ⅱ卷(共81分) 三、(23分) 14.将下文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选自《战国策》) 译文: 。 15.将下面的材料整合成一个单句,为“人道主义”下定义。(3分) ①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