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高二语文科上册联考测试题(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C.国庆晚会上,在北京奥运会上有过精彩演出的林妙可、杨沛宜粉墨登场,再次倾情奉献一曲《歌唱祖国》,天安门广场欢声笑语掌声雷动。
    D.目前甲型H1N1流感病毒正在世界范围肆虐传播,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未雨绸缪积极防控,力争把甲流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1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图书馆因经费不足,订阅报纸杂志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少,很难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B.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演讲时表示,美国只有认真地看待过去,并且勇敢而明智地反省该反省之处,才能避免今后不再重蹈覆辙。
    C.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这对提振信心、缓解危机、防止金融体系崩溃和世界经济深度衰退起到了重要作用。
    D.有的同学认为,反正老师要讲,课前预习是多余的,有些则认为,反正有些内容看不懂,预习等于“瞎子点灯白费蜡”……往往这些看法是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之一。
    17、请选出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
    A、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
    B、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C、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曾为蒙之漆园吏。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观点,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又为先秦时期文学家,其散文想象奇特,意境开阔,文学成就极高,他本人堪称现实主义文学之父,东方文艺之神。著书十余万言,《庄子》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
    D、老子(约公元前571~471年),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著有《老子》一书。《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
    18、阅读下面的文字,请概括出“粉丝”的主要特点,不超过20个字。(3分)
    如今的图书出版界,许多当红作家或学者都拥有数量极大的“粉丝”。易中天的粉丝自称为“乙醚”,钱文忠的粉丝自称为“潜艇”,于丹的粉丝自称为“鱼丸”。他们的新书发布和签售受到各自粉丝的追捧,短时间内就能售出二三千本。难怪有人说,今天的大众阅读已成为“粉丝阅读”。
    答:
    1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4分)
    画家用交错的点线,浓淡的笔墨,形体气势的开合,明暗虚实的互映,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物体形象完全溶解浑化在笔墨点线的互映开合之中!
    20、根据下面这则新闻,回答问题。(5分)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 10月6日电 瑞典皇家科学院6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将分享今年物理学奖另一半奖金。高锟1933年出生于中国上海,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博伊尔1924年出生于加拿大阿默斯特,史密斯193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69年博伊尔和史密斯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时发明了CCD图像传感器。
    (1)给以上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概括三人获奖的原因: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痕 迹
    约翰•罗斯金
    把每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
    和你心灵得到实质的痕迹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和痕迹,只是这脚印和痕迹有的清晰,历经岁月而不蚀;有的模糊,不待日久而消失。那么,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又有些什么感悟呢?请以“痕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座号
    许昌市2009-2010学年上学期四校第一学段联考
    高 二 语 文
    答题卷
    一、二、四大题选择题(每题各3分,共30分)
    题号12345614151617
    选项 (二)文言文翻译7、(每句3分,共9分)
    ⑴
    ⑵
    ⑶
    (三)、古代诗歌阅读(7分)
    8、⑴(3分)
    ⑵(4分)
    (四)、名句名篇背诵(10分,每空1分)
    9、⑴.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 。”
    ⑵.丈人曰:“ , ,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⑶.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
    ⑷. 、 、 ,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⑸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⑹.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第Ⅱ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10、(6分)
    11、(5分)
    12、(6分)
    13、(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除选择题外共12分)
    18、(3分)(不超过20个字)
    19、(4分)
    20、(5分)(1)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概括三人获奖的原因:
    五、写作(60分) 四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2009.11
    1、D(“人为的破坏”文中无依据)
    2、B(A、万物都在变化,只不过是变得慢一些罢了;C、说明主体应是石头;D、石像不是自身的腐烂,而是受到外界的影响才发生大的变化的)
    3、C(A、作者的目的是要说在大自然里,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埃及的石像一样在变,只不过在埃及变得慢一些罢了;B、具有这种性质;D、文中无依据。)
    4、D(释:放下) 5、C
    6、A(庖丁始解牛时,所见无非全牛,意思是跟一股人所见的一样,说明技术一般。) 7、略
    8、(1)(3分)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1分),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光(1分);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对六朝兴废的感慨(答出一方面即1分)。
    (2)(4分)比喻手法。(2分)。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1分),忧自己不得重用(1分)。 9、略
    10.(6分)第②、③段分别从南北方的名胜、民居、山岳湖河、人物典故传说、诗词名句、戏剧等方面进行比较(答出一方面给1分,共3分);突出了南方秀丽(或:柔美)、北方雄健的特点(3分,意思对即可)。
    11.南北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产生了经济的差异,造成了南北人民物质生活的差异,以及生理特点、心理追求等方面的差异。(3分)困苦的生活激发北方人投身于抗争,富足的生活引发南方人舞文弄墨。(2分)(意思对即可)
    12. 中华民族最终大融合,或祖国大地南北儿女团结一致,(1分)让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是华夏儿女共同的愿望,或共同的追求(答“渴望祖国实现和平统一”也算对)。(2分)拟人手法或象征手法,(1分)形象而富有韵味。(2分)
    13.同意。江南才子总是沉溺于“秦淮八艳红楼裙钗”的温柔之乡,才子皇帝李煜荒淫亡国,作者对他们的轻薄庸俗尽情讽刺; 北方男人粗犷豪迈,有与生活抗争的阳刚之气,作者对此纵情赞美。(5分)
    如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
    14.B(“悄”读三声) 15.D(A.应为深孚众望;BC感情色彩错误)
    16.A (B“避免”与“不再”重复;C句首加“对于”;D“往往”应放在“这些看法”后)
    17.C(庄子作品应为浪漫主义风格)
    18. 数量极大,谐音命名,追捧各自偶像(一方面1分)。
    19. 答案:应改为“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结构上“笔墨”、“点线”、“明暗虚实”、“形体气势”相对应;“浓淡”、“交错”、“互映”、“开合”相对应。顺序上应着眼于最后一句“在笔墨点线的互映开合之中”。 结构和顺序各占2分。如写成“浓淡的笔墨”……“开合的形体气势”不给分,因为“开合的形体气势”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0. (1)(2分)华人高锟及两名美科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3分)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
    21.【写作提示】
    读约翰•罗斯金的诗《痕迹》,我们可以感悟到“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和痕迹”。在过去的人生路上,你都留下过什么样的脚印和痕迹?这些“脚印和痕迹”能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哪些启发?对自己有何警示、意义?在将来的人生路上,我们还应该留下什么样的痕迹?怎么留下让自己最满意的痕迹?别人的脚印和痕迹对自己有何影响?充分展开联想,深挖写作素材,选取最难忘、最能表现主题的细节行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