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 (6)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世界上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寥寂。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褶皱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树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还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饭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帐吧! 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的。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红柳,才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把红柳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这时需请来最有力气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连年砍伐,人们先找那些比较幼细的红柳下手。因为所费气力较少。但一年年过去,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 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放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我们餐风宿露。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不曾堆聚过亿万颗沙砾。 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16、第2段写红柳“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人们挖掘红柳的过程有什么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结尾提出了几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留给我们的是怎样的深沉思索呢?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两小题,共10分。 19.春节期间,在广州工作的赵显收到了大伯在广州读大学的儿子带来的土特产,他很高兴,给大伯写了一封信,但其中有一段中几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6分,每空1分) 我非常高兴地笑纳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看到这些土特产,我又想起了大伯您对我的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非常感谢您。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您肯定会惊喜的! (1)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20、请参照下面材料中划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三位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句子。要求结构一致。(4分) 春天来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穿过了大江南北,世界各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韩愈笔下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道出了生机黯然的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本大题1小题,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我们经常免不了要跟“标准”打交道。生活有标准,学习有标准,做人也有标准;工业生产有标准,培养人才也有标准。有些标准需要严格遵守,有些标准却必须要打破。 请写一篇文章,淡淡你生活中与“标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标准”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题号123456789101112 答案DCCACABAADBD 1、D。A、阡陌(qiān) B、地坼(chè)C.殷(yān)红 2、C。A、潺湲,重蹈覆辙 B、庖丁,噤若寒蝉 D、濒临,应接不暇 3、C。A、大快人心:指坏人得到惩罚,人们高兴。B、目无全牛:形容技艺精湛,纯熟。D、青冥浩荡:形容天空湛蓝,没有边际。 4、A。B语序混乱,“开拓性”和“原创性”换位,“针对性”和“现实性”换位。C“认识”与“共识”重复累赘,将“认识”改为“问题”。D主宾搭配不当,主语是“生物入侵”,宾语为“物种”。 5、C 6、A。B厌:满足。C向:假使。D再:两次。 7、B。介词,拿,用。A用法相当于“而”,顺承。C语助词,表方位。D因为。 8、A。形容词的使动用法。B名词使动用法。C名词作状语。D名词作动词。 9.A(契据) 10.D(A、转折;顺承。B、因为;表目的,来。C、却,表转折;D、通过,经由) 11.B(②④⑤:表明留刘宰机智办案 ①:表明他果断禁绝妖术 ③表明他对自己要求甚严⑥表明他尽心为民众服务) 12.D(捕获租牛人、制裁恶婆婆,文中没有这些信息) 13.(1)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其烈实多/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当断未断和不当断而断各算一个错误,每错两个扣1分) (2) ①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久积的威势所胁迫啊!(为1:治理;为2:被;劫:胁迫,挟持。一点1分。) ②一户有钱人家丢了金钗,(当时)只有两个女仆在家。把她们遣送到官府后,(她们)都认为自己是冤枉的。(亡,丢失。以为,认为。句子大意。各1分) 14、(一)(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②③如回答“衬托”亦可给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二)(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点出景物1分,说明特点1分。)(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暮”2分。意合即可。) 15、(1)雕栏玉砌应犹在。(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人生代代无穷已(4)非兵不利,战不善。(5)男儿本自重横行。(6)直挂云帆济沧海。 16、运用了衬托和拟人手法(2分),“酷寒与缺氧”突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暗示了红柳在雪域高原中的珍贵(2分),“微笑”一词人格化,写活了红柳面对“酷寒与缺氧”时,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2分)。 17、赞美红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2分),突出了人们亲手毁掉了远离太阳最近的唯一能固住流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破坏了生态环境,鞭挞了人类的野蛮和愚昧。(2分) 18、文章结尾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沉反思(1分)。联系实际谈,如环保问题(2分);我们应当要热爱自然、珍惜生命,要有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2分)。 19、(1)“笑纳”改为“收到”(笑纳用于请人收下礼物的客套话),(2)“爱戴”改为“爱护”(爱戴只能用于下级对于上级,晚辈对长辈),(3)“惠赠”改为“送”(惠赠,敬辞,用手指别人赠送给自己的物品)(找到错处1分,改对1分;如找错改对,不给分。答案合理即可) 20、谢眺笔下的“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说出了万紫千红的春。白居易笔下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讲出了热闹非凡的春。(写到春的诗句,1分;结构仿写恰当1分) 21、参照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考取进士,调任江宁县尉。江宁地方巫术之风盛行,刘宰下令同一保伍的乡亲邻里互相检举监督,那些巫祝大都改行务农。如有人再用妖术惑众,他一律坚决地取缔禁止。遇到干旱年景,他遵循太守之命在边境赈灾救荒,大多数灾民都被救活了。他写下这样的座右铭:“不轻易地发布文告,不轻易地动用刑罚。”因事出城,他与差吏士卒吃同样的蔬菜喝一样的水。离职时,箱子里只有与主簿赵师秀的酬唱诗而已。他担任泰兴县令,邻县有人在本县边境租牛,租用者对牛主人来说,是姻亲,趁着办丧事,窃取租牛契据逃跑了。过了一段时间,牛主人的儿子去讨要租金,租牛者就说,那条牛已经被卖很久了。牛主人的儿子连续多年向官府告状,却没有契据能作证,官府又因为是邻县的事而搁置不查办。他向刘宰提出诉讼,刘宰于是就找来两个乞丐,给他们吃饱了,告诉他们事情缘由,假托其他事把他们关进牢房。审讯他们,乞丐谎称自己偷牛出卖,(刘宰派人)带着他们去那户人家指认查看。那租牛者说:“这牛是我通过某人租的。”乞丐竭力坚持自己的说法,于是那人出示契据,一起拿着到官府,偷契据的租牛人十分沮丧,只得归还牛和租金。一户有钱人家丢了金钗,(当时)只有两个女仆在家。把她们遣送到官府后,(她们)都认为自己是冤枉的。刘宰让她们各手持一根芦草,说:“没偷金钗的,明天早晨芦草自然还像原来一样;真的偷了金钗的,那么芦草会比今天长出两寸。”第二天早晨再看,一根芦草像原来一样,另一根则短了两寸。随即审问,罪犯果真服罪。有个婆婆状告两个媳妇都不赡养她,刘宰找来那两个媳妇,让她们与婆婆共处一室,有人送食物给媳妇却不给婆婆,再悄悄地观察,(发现)一个媳妇每次都把自己的食物给婆婆,婆婆还喝斥她,另一个则相反。像这样连续观察多日,就了解了实情。刘宰方正刚直,明智敏锐,仁慈宽忍,对父老乡亲施以恩惠,做了许多实事。设置了义仓,创建了义役,几次三番地煮粥给饥饿的人充饥,从冬天到夏日,每天要供应一万多人。有人无田可耕,有人无屋可居,有人子女成年而没能婚嫁,他都心情急切,积极主动地去办理,就像做自己的事一样尽责。(遇到)桥梁损坏,道路不畅,即使工程量很大,他也必定率先捐出资财,倡导修缮,并督察工程进展。凡是有利于父老乡亲的事,他没有不做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