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4)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5)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6)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7)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8)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9)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10)“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11)“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12)“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13)“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14)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14.挑糖担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性?(3分) 15.第⑥段中加点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4分) 记忆: 稀奇: 16.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6分) (1)赏析句子(3分)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2)句中加点的“甜”字好在哪里?(3分)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17.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8分)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校学生会准备于5月4日下午两点在第一会议室举行主题为“我与文明同行”的座谈会,下面是活动过程中的三个问题(18—20),需要你去解决 18.请你以“文明”二字开头,拟一条宣传标语(4分) 要求: ①紧扣座谈会的主题;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③不超过20个字 19.座谈会前,你班同学准备了一篇发言稿下面是发言稿中的一段文字,请你根据提示和要求作些修改(6分) [A]千百年来,文明一直以其无穷的魅力、不竭的动力、强大的感召力,引领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作为当代中学生,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不仅能体现良好的个人品质,而且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我们一定要懂礼貌,讲诚信,遵纪守法,尊师爱友,不断提升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B]把以往存在的不良行为坚决纠正过来,全面展现当代中学生的文明形象 ①画横线的[A]处句子太长,发言时大家听起来可能比较吃力,请你把它改为几个较短的句子 (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可以增删少量字词)(3分) ②联系前后句看,画横线的[B]处的句式不够协调,请你对[B]句作适当调整(3分) 20.5月3日上午,学生会主席来邀请你们班的杨老师参加第二天下午的座谈会,但杨老师不在,学生会主席请你代为转告当天下午,你是怎样对杨老师说的?(5分)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苍白的生命由鲜活的梦想点燃” “快乐之道不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在于喜欢自己不得不做的事”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先前的距离,而是你的加速度” 以上几句话摘自某中学“学生凡语”橱窗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柳铁一中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C.A. 伉俪(kàng)B门框(kuàng)D钟馗(kuí) 2.B.(A迭出 C提纲挈领 D辐射) 3.D(A项“稍纵即逝”形容机会或时间一放松就容易失去;B项“杯水车薪”比喻无济于事;C项“雪上加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D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去甚远,这里应该用“毫不相干”,完全没关系的意思) 4.A(B.结构混乱,第一句主语为“世博会”,第二句为“服务业”,第三句省略主语,逻辑主语为“世博会”,故主语被偷换另外,还应将“有”改为“产生” C.语序不当,“不仅”应放到“现实”前 D.成分残缺,当为“按照……竞聘工作程序”)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5.B(原文中说低碳消费方式“是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消费方式”,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6.D(非生产消费还包括个人对精神产品的消费) 7.C(“必将会导致”过于绝对)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8.答案 D苦,以……为苦 9.答案C(①是说其才华,⑥说其为人) 10.答案B(并非以此引起太守注意,不是因为“恩威并举”而不敢有怨言,而是因为依法处事而没有怨言)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1.参考译文:(10分) (1)尹翁归离开之后,于定国对这同乡的儿子说:“他是个贤良的官员,你们没有什么本事,我又不能靠私交求他照顾” (“既去”1分,“邑子”1分,“不任事” 1分,“干” 1分,总体1分,共5分) (2)我早起晚睡,以求贤才为最重要的事情,不区分亲疏远近,关键在于能够安民 (“夙兴夜寐”1分,“为右”1分,“不异” 1分,“务” 1分,总体1分,共5分) 12.(8分)(1)画面上是云烟缭绕的村庄和雨水滂沱的河滩,山村隐约,滩水湍急(2分)画面虚实相映,动静结合,营造了深远的意境,间接地表现出了作者高雅的志趣(2分) (2)作者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艺术作品和个性无人赏识的感慨和愤然不平,(2分)另一方面也讽刺了当时人们醉心声色犬马、贪图富贵荣华的世俗风气(2分) 13.(6分,每空1分)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 14.(3分)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意对即可) 15.(4分)记忆:贫穷年代的甜(或: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稀奇: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每点2分,意对即可) 16.(6分)(1)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3分,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意对即可) (2)一个“甜”字,形容词用作动词,生动传神;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3分,“形容词用作动词,生动传神”,1分,“赞美老人”,1分,“赞美”的内容要答出“给别人带来甜”的意思,1分意对即可) 17.(8分)①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比喻(象征)老人的品格(或:比喻人生最好的状态);④烘托老人的形象(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18.示例一:文明像灯塔,为我们的人生航船指明方向 示例二:文明是滋养我成长的甘泉 示例三:文明,人生旅途的路标 (共4分,前两个要求各占2分,字数超过扣1分答案不限于此,符合要求即可) 19.①示例一:千百年来,文明一直引领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它有无穷的魅力,有不竭的动力,有强大的感召力 示例二:文明具有无穷的魅力,具有不竭的动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千百年来,文明一直引领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共3分答案不限于此,不改变句子原意且符合要求即可) ②坚决纠正以往存在的不良行为 (3分) 20.示例一:杨老师,上午学生会主席来找您,刚好您不在,他请您明天下午两点到第一议室参加“我与文明同行”的座谈会 示例二:杨老师,上午学生会主席让我转告您:请您明天下午两点到第一会议室参加座谈会,会议主题是“我与文明同行” (共3分,谁让“我”转告占1分,转告的内容含时间、地点、事件占3分,表达得体占1分答案不限于此,符合要求即可) 七.(60分) 21.略 参考译文 尹翁归,字子兄,是河东平阳人,后迁居至杜陵尹翁归少年时便成为孤儿,与叔父一起生活早年在牢狱中任小吏,熟悉法令文书喜欢击剑,无人是他的对手当时大将军霍光执掌朝政,霍家子弟都在平阳,他们的奴仆,家客手执兵器在街市横行霸道,官吏不敢管及至尹翁归担任管理街市的官吏,没有人敢在街上横行不法他公正廉明,不受贿赂,商人们都很敬畏他 后来,他辞去官职,在家闲居正巧田延年为河东太守,巡视各县,抵达平阳,把过去的吏员五六十人召集起来,田延年亲自接见,令习文的人站在东面,习武的人站在西面几十人都按照命令站好,到尹翁归时,却伏地不起,他对田延年说:“翁归文武兼备,任凭您吩咐”功曹这个官吏倨傲不逊,田延年说:“这有何妨”于是把尹翁归召上前来问话,对他的见解非常惊奇,因此补任他为卒史,并带回自己的官府他处理案件,揭发奸邪,都能够一查到底,弄清原委田延年极看重他,自认为才能不及尹翁归迁升他为督邮河东郡共管辖二十八个县,分为两部,闳儒负责汾河以北,尹翁归负责汾河以南他揭发检举官员,都依法行事,被检举的人也是罪有应得,属县的长官虽然受到惩处,却没有人怨恨 受征召拜为东海太守,赴任时向迁尉于定国辞行于定国家在东海郡,欲托他照顾两个同乡的孩子,便让这两个孩子呆在后堂等待引见于定国与尹翁归谈了一天,也未敢把这两个人引见给尹翁归尹翁归离开之后,于定国对这两个人说:“他是个贤良的官员,你们没有什么本事,我又不能靠私交求他照顾” 尹翁归治理东海郡,明于观察,郡中的官吏百姓,是贤良还是不肖,以及作邪犯法者的名字,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他出巡各县,也不在没有事情之时,出去便要有所收捕惩处,以一儆百,官员百姓都愿服从,恐惧他的威严而悔过自新东海大土豪郯县的许仲孙奸邪,破坏吏治,郡中深受其害每次郡守要逮捕他,他都依靠势力,使用奸诈伎俩自我解脱,始终没有受到制裁尹翁归到后,将许仲孙在街市上斩首,全郡的人都震惊慑服,没有人再敢触犯法令,东海郡大治 尹翁归施政虽然以刑罚为主,然而他在公卿中清廉自守,言谈不涉及私事,并且温雅谦虚,不因为自己有能力而看不起别人,在朝廷的名声非常好任官数年之后,于元康四年病逝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产,天子称道他的贤良,给御史发布诏书:“我早起晚睡,以求贤才为最重要的事情,不区分亲疏远近,关键在于能够安民尹翁归清廉公正,治理百姓的政绩突出,不幸英年早逝,未得长寿,无法完成其功业,我非常怜悯惋惜现赐给尹翁归之子黄金一百斤,以便祭祀其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