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临考试题(A) 语 文 (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 命题:聂仲生 审题:聂歌 一 选择题(第1至12小题共24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封禅(shàn) 口讷(nè) 按捺(nài) 一鳞半爪(zhǎo) B.磨坊(fáng) 症结(zhēng) 乘势(chéng) 无可估量(liáng) C.瞥眼(piě) 梵文(fàn) 傀儡(kuǐ lěi) 否(pǐ)极泰来 D.舷梯(xuán) 应届(yìng) 芜菁(qīng) 擂鼓助威(lèi) B (按捺nà 瞥眼 piē 舷梯xián 应届 yīng 芜菁jīng 擂鼓lé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C ) A.煽情 水蒸汽 心心相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装璜 乌龙球 突如其来 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C.链接 可怜相 平心而论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D.演绎 制高点 众志成城 君子一言,四马难追 【解析】A“水蒸汽”应为“水蒸气” ; B “装璜”应为“装潢” ; D “四马难追”应为“驷马难追”。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水红、纯白和深紫的各色野花,热烈绽放,五光十色,开满路旁、草丛,织成一条条一方方美丽的彩色锦缎。 B.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之后,写作的积极性越来越大,便一发不可收拾,以致达数十篇,集编成册。 C.尽管很难找到证据,但中国足协仍查实了一个打假球的俱乐部,并准备在今后一两天内对这个俱乐部进行责罚,以儆效尤。 D.经过教育感化,他由一个整天不学无术、散漫自由的不良学生,变成了勤奋好学、遵纪守规的好学生。 C(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应改为“五颜六色”。一发不可收拾:事情糟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此处应改为“一发不可收”。以儆效尤:用对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的严肃处理来警告那些做坏事的人。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本领,前面不能加“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 ⒋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尽管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靠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就业压力沉重。 B.“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创新我们的生活模式,以保护地球、造福人类的宗旨。 C.去年针对“三农”问题,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分赴黑龙江、湖北、吉林、江西、安徽等地,与全国13个产粮大省政协联合调研,提出了关于稳定粮食生产、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D.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在“第四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上透露,我国将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水污染治理项目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的收费,以保障城市用水安全。 答案:A 解析:B项句式杂糅,应将“以保护……的宗旨”中“的”改成“为”,或在“以”后加“实现”。 C项语序不当,应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的建议”。 D项成分残缺, 应在“收费”的后面添加“制度”“ 措施”等词语来作为“完善”的宾语中心词。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在表现现实。在加缪看来,现实是荒诞的;在梵高看来,现实是模糊的;在毕加索看来,现实又是割裂的。 B.于丹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庄子告诉我们,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内心。人最难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谁?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C.近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报告说,去年开始到今年“五一”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扬25%(包括新房和二手房)。 D.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于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满足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A(B.把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第二个问号改为句号。C.括号应放在“房屋”之后。D.后面的两个逗号改为顿号) 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完成完成6—8题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6.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是使用得最大胆的“文法”。 7.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在路的尽头立一座影壁,或建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8.“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6.B(建筑的文法与文章的文法一样,都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有多样性的表现) 7.C(“一面横额、一副对子”是指真正的文章的文字,而非比喻性的建筑的“文章”) 8.D(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历史性”和“时代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8分)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何可胜道也哉 胜:尽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险以远,则至者少 C.有怠而欲出者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D. 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 11.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遂与之俱出 D.此余之所得也 12.根据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一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索源,深思慎取。 B.作者在材料的选择上,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是为了配合说理的需要,这种安排颇具匠心。 C.作者揭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 D.全文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来过渡,将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前后衔接自然。 二、非选择题(第13至22小题,共 7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⑴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译文: ⑵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译文: 9.A(明:照明) 10.D(A 无义/他们,B 承接/并且,C 承接/而且,递进,D 那里) 11.C(ABD均为判断句,C为省略句) 12.D(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节选部分第一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二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13.⑴而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 ⑵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四题)(4分)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荀子《劝学》) (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 (3)亦余心之所善兮, 。 (屈原《离骚》) (4)潦水尽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阁序》) (5)天生我材必有用, 。 (李白《将进酒》) (6)寄蜉蝣于天地, 。 (苏轼《赤壁赋》) 阅读下面这首词,做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