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高2011级2010年5月月考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高2011级2010年5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 共 30 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惊愕(è) 金钏(chuān) 巢穴(xué) 前合后偃(yǎn)
    B.熨帖(yùn) 煞尾(shā) 饿殍(piǎo) 晌午(shǎng)
    C.沽酒(gū) 埋怨(mán) 咂摸(zā) 汗涔涔(cén)
    D.谂知(shěn) 笑靥(yè) 筵席 (yàn) 伺机而动(c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烦躁 理屈词穷 灵犀 兵慌马乱
    B.蛊惑 夙兴夜寐 踉跄 脍炙人口
    C.拨擢 奄奄一息 对峙 杳无音信
    D.盘桓 山青水秀 矜悯 风烛残年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B.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
    C.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D.开学伊始,教师应引导高一新生听好课、做好笔记、完成好课后作业,长此以往,定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B.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C.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D.节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节约钱财,更在于节约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有限资源,以保护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二、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墨子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5.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一项是( )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7.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王室东迁后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因此,只好听任鲁国的统治者以“春秋”作为时代的称谓。
    B.徐文提出商榷的意思是,即使“春秋”的命名与史书有关,也不能认定是以鲁国的国史命名,因为各国国史均名为“春秋”。
    C.春秋时,周王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被破坏,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便失去存在的基础。
    D.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权力的再分配、思想的解放使传统的历史年代学观点产生了一些变化。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幼聪敏,善记诵,与太保刘秉忠同学。世祖居潜邸,受邢州分地,秉忠荐文谦可用。岁丁未,忽必烈召见,应对称旨,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邢州当要冲,初分二千户为勋臣食邑,岁遣人监领,皆不知抚治,征求百出,民弗堪命。或诉于五府。文谦与秉忠言于世祖曰:“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于是乃选近侍脱兀脱、尚书刘隶、侍郎李简往。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皆自文谦发之。
    岁辛亥,宪宗即位。文谦与秉忠数以时务所当先者言于世祖,悉施行之。世祖征大理,国主高祥拒命,杀信使遁去。世祖怒,将屠其城。文谦与秉忠、姚枢谏曰:“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由是大理之民赖以全活。己未,世祖帅师伐宋,文谦与秉忠言:“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世祖曰:“期与卿等守此言。”既入宋境,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立中书省,首命王文统为平章政事,文谦为左丞。建立纲纪,讲明利病,以安国便民为务。诏令一出,天下有太平之望。而文统素忌谦,谟(mó计策,谋略)谋之际屡相可否,积不能平,文谦遽求出,诏以本官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临发,语文统曰:“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文统曰:“上新即位,国家经费止仰税赋,苟复减损,何以供给?”文谦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俟时和岁丰,取之未晚也。”于是蠲(juān免除)常赋什之四,商酒税什之二。
    文谦蚤从刘秉忠,洞究术数;晚交许衡,尤粹于义理之学。为人刚明简重,几所陈于上前,莫非尧、舜仁义之道。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家惟藏书数万卷。尤以引荐人材为己任,时论益以是多之。
    (《元史•张文谦传》)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B. 期与卿等守此言。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C. 皆自文谦发之。 非常之谋难于卒发。
    D. 征求百出,民弗堪命。 众不能堪,抶而扑之。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是乃选近侍脱兀脱。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 所获生口悉纵之。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C. 尤以引荐人材为己任。 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D. 时论益以是多之。 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10.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张文谦少时聪明,记忆力好,和刘秉忠是同学,曾跟从他研究方术算学;晚年和许衡交好,精通儒家义理之学。
    B.世祖由于张文谦和其他人的劝谏,收回了屠城的想法,大理的百姓和高祥才得以存活 下来。
    C.张文谦宽仁爱民,在左丞离任之时还去劝说妒忌他的王文统在灾年要减缓赋税,到年成好时再正常征税。
    D.张文谦为人刚直明理,简朴持重,总以尧舜仁义之道劝谏皇上;把引荐贤良人才作为 自己的责任,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第二卷(共70分)
    四、(26分)
    11.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家经费止仰税赋,苟复减损,何以供给? (4分)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分)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 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词中“雁啼红叶天”和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写了红叶,两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 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中任选 1题)(8分)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 。(2分)
    寄蜉蝣于天地, !(1分)
    潦水尽而寒潭清, 。 ,访风景于崇阿。(2分)
    秋水共长天一色。(1分)
    《西厢记》“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柳永的《雨霖铃》中与此句类似的词句是: ? 。(2分)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2分)
    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 。(2分)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2分)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2分)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20分)
    都江堰 余秋雨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悟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前不久我曾接到一位极有作为的市长的名片,上面的头衔只印了“土木工程师”,我立即追想到了李冰。
    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然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他没有料到,他治水的韬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他没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将会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将有大半充作军粮。他只知道,这个人种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详。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继,命令自己的儿子作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许三个石人已经损坏,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本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出土的石像现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14.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对李冰是怎样评价的?(6分)
    (1)
    (2)
    (3)
    15.“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作者在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6分)
    (1) (2分)
    (2) (4分)
    16.第四段作者写自己“曾接到一位极有作为的市长的名片,上面的头衔只印‘土木工程师’,立即追想到了李冰。”作者产生这种联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17.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作者写都江堰,赞颂了都江堰的倡修者李冰;呼唤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即当官就是人民的公仆,只有实实在在为人民办事,才会受到人民的赞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