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中学2009学年第二学期6月月考(高二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应用(共24分,选择题各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圈养(juàn) 笨拙(zhuō) 蒙骗(mēng) 龌龊(wò chuò) B.脚踝(huái) 诋毁(dĭ) 腼腆(diǎn) 踯躅(zhí zhú) C.茶卤(lǔ) 戏谑(xuè) 狞笑(níng) 痉挛(jīng luán) D.肖像(xiāo) 攒钱(cuán) 岔路(chà) 陀螺(tuó luó)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如今人们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申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 B.可是今年是个暖冬,只下了很少一点雪……农民们都抱怨这样干燥的气候,会使冬季作物欠收的。 C.就这样,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人们用公集金给可怜的吉鲁米娜买了一窝小鸡仔。 D.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古董店老板横捧竖捧地仔细瞧了半边,马上做出一副 的神气。 ② 炮队里一尊二十四磅重弹的大炮滑脱了。也许这是海上 中最可怕的一种。 ③ 我本来可以站起来,但是, 我站起身来瞧瞧它,十之八九我也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 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 A、冷漠 事故 虽然 因为 B、冷淡 事故 即使 因为 C、冷漠 事件 虽然 如果 D、冷淡 事件 即使 如果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直倾听着,期待着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 B.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C.你对我们只是个无足轻重的、有害的人!你领导我们,把我们弄得筋疲力尽了,因此你就该死! D.船长和大副虽然是两个勇士,也在楼梯顶上停了下来,一句话也不说,脸色发青,优柔寡断,向中甲板里面张望。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通过《复兴之路》这部见证民族精神崛起的作品,让我们确实看到了中国走过的一段漫长而又艰难的道路。 B.从3月28日13时40分透水事故发生,王家岭矿难就成为我们每天关注的焦点。而成功获救的115名工人,则被誉为“创造了中国抢险救援史奇迹”。 C.市教育局为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将从12月第2个星期一开始至次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止,取消市区中小学冬季早读制度。 D.夜间,来来往往的车辆上的远光灯发出的刺眼光柱,极容易造成交通事故。最近慈溪市不少网友在论坛中大声疾呼:夜间会车,一定要按规定变换灯光。 6、下列作家、作品、国别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兵卫与葫芦》——日本——川端康成 B.《半张纸》——瑞士——斯特林堡 C.《礼拜二午睡时刻》——博尔赫斯——阿根廷D.《变形记》——卡夫卡——奥地利 7、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作家是列夫•托尔斯泰。娜塔莎是其《战争与和平》中最光辉的人物之一,她从一个稚气的女孩到成熟的妇人的成长过程,可谓是小说“贴着人物写”的典范。 B. 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他主张“美丑对照原则”。在《炮兽》中,就充满种种对照:血肉之躯和钢铁猛兽,灵巧和粗暴,理性和野性,智慧和野蛮,还有斗勇和智取,以及动与静……显示出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 C. 高尔基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丹柯》充满了“有价值的东西被毁坏”的悲剧性。从审美效果来说,其结尾崇高的悲剧色彩,更能使作品获得成功。 D. 海明威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的《桥边的老人》更多的是在“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没有过多的主观感受与心理描写,一切情节的内涵全部蕴含在客观的叙述中,体现了海明威独特的叙事风格。 8、关于本阶段话题的相关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情节的运行方式中,整体都遵循着一个基本的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课文《在桥边》就是一个典型的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 B.结构是一个“容器”。一个好的结构有两个特点:意识能够将生活中的某些点滴事件、情绪固定下来,二是还能够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所以,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短,需要这么一个好的“容器”,而长篇小说,由于篇幅长,就不需要这个“容器”。 C.福楼拜在谈及《包法利夫人》的写作时说:“这里没有一点关于我的感情东西,也没有一点关于我生活的东西。……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应当像上帝在造物中一样,销声匿迹,而又万能;到处感觉得到,就是看不见他。”所以说,感情的需求与感情的丰富,不是一个作家的创作得以进行与维系的根本保证。 D.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而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有着密切的关系,“虚构与真实,仿佛水消失在水中”,两者很难分辨,所以,艺术的真实其实就等于生活的真实。 二、古诗文默写(10分) ⑴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 ,于我如浮云。 (2)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 (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 _________ 。” 曾子曰:“ ,以友辅仁。” (4)秦人不暇自哀,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三、阅读《牲畜林》的片段,完成相应的题目。(12分) 这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了。是全村最穷的老太婆吉鲁米娜的。它很快被德国兵抓住了。 朱阿埋伏在岩石的高处,用石头垒了个枪座。实际上,他修筑的是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 正在这时,吉鲁米娜老太太身披黑色破披肩走了过来,向他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惟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的了。现在要是你把鸡再打死,那我就更伤心了。” 听了老太太这番话,朱阿的手比以前颤抖得更厉害了,他的责任太大了。尽管如此,他还是鼓足了勇气,抠动了扳机。 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又是一枪,母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地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心惊胆颤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身体保持一定距离。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但再也找不到路了,前面是个乱石崖。石崖边上长着棵角豆树,上面趴着一只大猫。 现在,他对在林子里能看到各种家养的动物,已毫不奇怪了。他伸手去抚摸那只猫,希望能听到它的呼噜声,聊以自慰。 要知道,很久以来,这个林子里就有一只凶恶的野猫,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原以为可以听到猫呼噜的德国兵,看到那只凶狠的动物,竖起全身的毛向他扑来,他感到快要被野猫的利爪撕成碎片。人和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 就这样,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人们用公积金给可怜的吉鲁米娜买了一窝小鸡仔。 9、下列关于朱阿最后终于开枪射击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修筑了一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就算打不中德国兵,也不怕对方开枪还击。 B.打死的是一只不值钱的母鸡。 C.仇恨侵略者。 D.手颤抖得厉害,可能是走火了。 10、下列关于朱阿人物形象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是个典型的小农,爱喝酒,所以有手颤的毛病。 B.惜财,因此为了唯一的一头没来得及转移的花母牛又冒险回到村子。 C.是一个打算为大家的利益奉献自己的英雄,其实他也很想成为游击队员。 D.仇恨侵略者但胆小多虑,这使他长时间跟着那个傻气的德国兵不敢开枪又不舍离去。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牲畜林”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而这正是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 B.朱阿在小说中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是他把一个德国兵直接引到“牲畜林”,是他的拙劣射技,使各种牲畜有了 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命丧悬崖。 C.小说最后让一只凶恶的野猫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山崖,这表现了这样的意思: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必弄脏。 D.小说的结构要点是“牲畜林”,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12、作者采用“延迟法”来给情节的发展设置障碍,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下面对本文“延迟法”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了下来。 B.让人感觉到消灭敌人的不容易,从而深化了主题。 C.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各种特畜得以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 D.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四、阅读下面《山羊兹拉特》片段,完成后面题目。(12分) 往年光明节,从村里到镇上的路总是冰雪覆盖。但是这年冬天天气却很暖和,光明节快要到了,还没有下过雪。大部分时间天气晴朗,农民们担心,由于干旱,冬粮收成准不会好。嫩草一露头,农民们就把牲畜赶到牧场去。 对皮货商鲁文来说,这年更是个坏年头,他犹豫了好久,终于决定卖掉山羊兹拉特。这只山羊已经老了,挤不出多少奶了。镇上的屠夫费夫尔愿出八个银市买下这只山羊。用这笔钱可以买光明节点的蜡烛、过节用的土豆和做薄煎饼用的脂油,还可以给孩子们买些礼物,给家里添些过节用的其他必需品。鲁文叫他的大儿子阿隆把山羊赶到镇上交给屠夫费夫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