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弋阳二中09-1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一、选择题(18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修葺(qì) 垣(huán)墙 扃牖(yǒu) 栏楯(shǔn) B、琼筵(yàn) 喟(kuì)然 勖尔植(xù) 病偻(lǚ) C、寿且孳(zī) 鼎铛(chēng) 早实以蕃(fān) 缣(jiān)素 D、万乘之公相(shèng) 恣欢谑(xuè) 不省所怙(hù) 暴(pù)霜露 2、下列加点字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目眇眇兮悉予 遗余褋兮澧浦 吞声踯躅不敢言 粟深林兮惊层颠 B、皓腕 钟鼓馔玉 漫寂寥 女娲练石 C、小辑轻舟 秋深潦缩 技经肯綮 踌躇满志 D、回父绐曰 妃嫔媵嫱 檐牙高啄 缦立远视 3、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采 循序渐近 恫吓(hè) 麻痹大意(pì) B、提纲 暴殄天物 诤友(zhèng) 力能扛鼎(gāng) C、艰巨 貌和神离 歼灭(jiān) 强词夺理(qiáng) D、模形 无上光荣 讣告(bǔ) 栉风沐雨(zhì)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1)2009年底曹操墓在安阳的发现,使各种猜测就此尘埃落定了吗?似乎不是。 之声四起,河南考古研究所公布的曹操墓六大证据,也被指非铁证。 (2)大量的观察结果表明,那些执着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往往特别 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 (3)《关于小区治安管理的规定》在小区管委会上获得通过,并将于4月1日开始 ,届时原暂行规定停止使用。 (4)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主务教育的教学制度、课程设置, 教科书。 A、质疑 贯注 施行 审定 B、质疑 关注 实行 审订 C、置疑 关注 施行 审定 D、置疑 贯注 实行 审订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企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形下,没有什么联盟颠扑不破。 B、饮水机行业在过快的发展中因监管乏力造成了饮水机市场鱼目混珠的局面,一些伪劣产品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C、“北京当代十大建筑”评选结果揭晓,“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首都博物馆,北京电视中心等新式建筑脱颖而出。 D、长江大学陈及时等三名同学为救溺水儿童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被追授“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确实是众望所归。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福建土楼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经百年风雨或战争硝烟,至今仍巍然屹立,享有“东方古城堡”之美誉。 B、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C、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动荡,进一步拉大了世界贫富的距离,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严重衰退,贫困人口数量不断攀升。 D、要尽快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关键问题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引导学校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9分)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从从系。”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含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7、下列对“和”与“同”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 A、“和”与“同”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B、“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和”是在不同中产生同,而“同”是同上加同,它们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辨证思维逻辑。 C、“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同”是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D、“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和实生物”哲学命题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 B、“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是由孔子把殷周以来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使和谐理念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第一次将“和”与“同”的概念进行对举,并明确提出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准。 D、“和与同异”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在发挥“和实生物”思想并扩展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哲学命题。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有关“和”的含义及其意义,观点明确,论据充实,但它毕竟是属于先秦时代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 B、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从史伯“和实生物”的思想到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学定位,再到先秦诸子对“和”的拓展和发挥,使“和”的理念更加充实和明确。 C、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D、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不仅形象生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辩证观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7题(29分) (一)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科?”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疱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0、对下列名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视为止,行为迟 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③合于《桑林》之舞 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依乎天理 B、而刀刃者无厚 C、虽然,每至于族 D、视为止,行为迟 12、庖丁解牛技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用原文加以概括。(3分) (二)沧浪亭记 【宋】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①舍以处。时盛夏蒸燠②,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③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④,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榦⑤,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⑥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①僦(jiù):租赁。 ②燠(yù):热。③杠:小桥。④碕(qí):曲折的河岸。 ⑤榦(gàn):树干。⑥动物:受外物影响而感动。 1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崇阜广水 崇:高 B、形骸既适则神不烦 适:到……去 C、不亦鄙哉 鄙:鄙陋 D、予既废而获斯境 废:(被)罢黜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予以罪废,无所归 B、杠之南,其地益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 D、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1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段既写了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又表达了他被罢官后内心的郁闷。 B、第二段叙写发现、购置风景胜地和筑沧浪亭的经过,描绘了园中的优美景象。 C、第三段写作者在园中乘舟畅游,心旷神怡,进而生发出“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概。 D、尾段作者表达了对仕途险恶的彻悟,抒发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傲然自得的情怀。 16、翻译《沧浪亭记》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 (1)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