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久远的传衍中,这个山地民族的自然崇拜和生活文化都与他们相濡以沫的山川紧切相关。文化构成的元素都是在形成过程中特定的,很难替换。他们如何在全新的环境找回历史的生态与文化的灵魂:如果找不回来,那些歌舞音乐不就徒具形骸,只剩下旅游化的表演了? (12)不管怎么说,这次地震对羌族文化都是一次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它使羌族的文化大伤元气。这是不能回避的。这样全面颠覆性的破坏对于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13)可是,总不能坐待一个古老的兄弟民族的文化在眼前渐渐消失。马上要做的是对羌族聚居地的文化受灾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对于地质和环境安全受损的村寨,经过重新修建后,应同意原住民回迁,总要保留一些原生态的村落,还有一件事非做不可的,就是将散落各处的羌族文化资料汇编为文献,为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建立可以传之后世的文化档案。易地重建羌民聚居地时,必须注意注入羌族文化的特性元素。 (14)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做了这些就够了吗?想到震前的昨天灿烂又迷人的羌文化,我的心变得悲哀和茫然。 (15)恍惚中好像看到一个穿着羌服的老者正在离去的背影。如果朝他大呼一声,他会无限美好地回转过身来吗? 15.根据⑴—⑶段内容,分条概括羌民族的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说:“我的心变得悲哀和茫然。”请结合文中有关内容分析这样说的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结尾段别具特色,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及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探究“羌去何处?”这个标题蕴含了哪几层深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述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理解发明就是理解未来 教育神圣的使命在于传承文明,教育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由于教育,人类个体可以分享漫长岁月里人类整体获得的经验与知识。然而我们经常忽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学校总是以过去的知识告诉人们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这种知识与未来的现实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距。前人探索与创造的成果构成了教材的主要内容,这些成果受到当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水平的制约,当它们成书的时候,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最新的成就无法纳入其中。当学生在校园里学习它们的时候,世界又发生了变化,人们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未来需求的知识。如果没有创造,知识只能帮助人们重复过去的道理,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创造力才能使知识活化,为知识赋予灵魂,它是人类过去的经验与未来命运之间的桥梁。 新知识不是演绎出来的,它是创造的产物。实际问题从来不会重复,人类经常面临从未出现过的难题,唯有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解决它们。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以知识为载体塑造人格、培育创造才能的历程。创造是一种智慧,又是一种气质,它令世界充满生机,飘荡着诗意。 人们十分赞赏古希腊创立自然哲学的先贤和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巨匠,他们涉猎的领域千差万别,为人治学风格迥异,然而一个明显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创造才能。近代科学诞生之后,深刻改变人类宇宙观念与生存方式的发现和发明,都源于杰出的创造性想象和独辟蹊径的探索。 创造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本能。以创造性的方式关注和参与世界事务,是人类内心深层的欲望和动力。发明家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常常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内心冲动,这种冲动激励他们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许多因素使他们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然而,发明家头脑中的观念不容易被社会接受,发明家不容易得到社会的支持,几乎所有的发明家都在逆境中奋斗,因为同时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发明的因素:模仿容易,发明困难。因循人类活动的最小阻力原则,许多人乐意选择模仿。 发明是一粒有可能带来丰收希望的种子,从播种到丰收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社会关注丰收,漠视过程。发明家的智慧、精力以及他能够驱遣的财富,常常不足以支持他走完漫长的全程,性急的企业家不愿意在发明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投入,发明家常常难以度过最困难的时期,这使许多优秀发明半途而废。 发明家常常思考人类未来的事,市场只关注眼前的事。发明家经常在为明天做晚餐,今天没人享用。晚餐还没有做好,饭铺就已经关张。 几乎所有先进的技术,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都不怎么好用,因为还没来得及完善工艺和配套技术。由于企业家缺乏远见,消费者缺乏宽容,使许多重大的发明经常被拒之门外。 发明是涉及科学、社会与人文的全方位活动,需要多种智慧和资源参与,许多发明家不是社会活动家,应对科学之外的问题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教育过分关注继承,不重视培养驾驭知识的能力。 人们习惯于把失败与堕落相提并论,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令许多人视创造为畏途。 新技术发明的出现仰仗科学、依赖教育,然而更需要文化,需要鼓励探索、呵护发明的创新文化。如果把新技术发明比作美丽的红苹果,科学是长出红苹果的树,教育是培育这棵树的土壤和肥料,文化则是看不见的地下水、合适的温度和阳光。 19.下列各项中,能够准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呼唤新的教育理念,指出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核心。 B.呼唤新的教育理念,指出创造的道路铺满荆棘。 C.指出创造的道路铺满荆棘,几乎所有的发明家都在逆境中奋斗。 D.指出发明家常有难以抑制的内心冲动,但不容易得到社会的支持。 20.作者为什么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创造才能的历程”?(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依据原文,分析概括发明创造者在前进的道路上有哪些阻力和困难。(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文(70分) 眼光是一种关注,有时透出严厉,有时充满温情;眼光是一种洞察,很多东西往往取决于你是否有敏锐独到的眼光…… 请以“眼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命题、校对、审核:孙国强、陆晓燕 王思亮 参考答案 1.答案:A。A项积攒zǎn/攒动cuán 纤绳qiàn/纤维xiān 鲜艳xiān/寡廉鲜耻xiǎn B项降临jiàng/降伏xiáng 瘦削/削减xuē 躯壳/金蝉脱壳qiào C项粘贴zhān/粘度nián 校对/校场jiào 抢劫qiǎng/呼天抢地qiāng D项伺机sì/伺候cì 咽喉yān/哽咽yè 供养/供不应求gōng 2.答案:D。A项矫揉造作 提纲 B项闲情逸致 待价而沽 C项 喋血 绵里藏针 3.答案:C。A项喻之于怀(明白) 夙遭闵凶(不幸)B项亭亭如盖(伞)穷发之北(草木植被)D项定计于鲜(态度鲜明) 4. 答案:C。A项豆蔻年华: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B项“一言九鼎”一句话抵得九鼎,形容一句话的作用很大。不能用于表示信用。D项“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其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义。 5.答案:B。 A项网上的“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能……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主谓搭配不当。C项“好坏”两面对一面。D项“靠的是利用”句式杂糅。 6.参考答案:(1)现在评论您的人很多,褒贬不一。您怎样看待这些评价?(2分)(2)你欣赏老黄牛还是千里马?(2分) 7.答案:能量越高对地球生命系统伤害越大;因被吸收而减弱到达地面的强度;被臭氧层屏蔽。(答对一层给2分,答对三层给4分。每超过3个字扣1分。表示意不完整、不通顺,酌情扣分) 8.答案:A项。B项意为下雪。C项意为父辈、长辈 D项意为告别而去,“决”通“诀”。 9. 答案:A。 A.语气助词,表判断。 B.介词,趁机;随着,依。C.副词,才;却,竟然。D.介词,替,给;动词,砌上。 10. 答案:D。②⑤不正确 11.答案:B。“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表述不准确。 12.(1) 你身为汉臣,不顾念朝廷恩典、君臣信义,反叛君主,背弃亲友,在蛮夷做投降的俘虏,我怎么会见你?(3分) (2)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3分) (3)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3分) 13.(1)运用对比手法(1分),以“贫”者的苦难坎坷和“贵”者的奢华生活,表现了社会 的不公,流露了自己的不满 (3分) 。(解析:离乱社会,世态炎凉,一边是啼饥号寒,一边是灯红酒绿。有志之士屈居底层,无所作为;权贵高踞豪门,吟风弄月。对贫士而言,生活艰难辛酸。) (2)作者常年在外漂泊,与故人相逢。想起自己乱世颠沛,而又与友人同病相怜,不禁流下辛酸的泪水。作者的“开口笑”,表达了对未来、对国家前途的美好期待。(4分)(写出“泪”“笑”的原因含义各2分。解析:“泪满缨”说明诗人十年流离不寻常故旧相见泪潸潸。“开口笑”中既有无奈,亦含希望。战事频仍,身如浮萍,与东吴生相遇,也只好一笑而已。希望战乱早日平息,天下复归太平。) 14.(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3) 可以濯吾缨 (4) 或轻于鸿毛(5)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6) (7)齐彭殇为妄作(8)遍人间烦恼填胸臆(9)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10)不在沉默中爆发(10分,错1字扣1分) 15.历史悠久、人口稀少、居住高山深谷、文化独具魅力与神秘(对1点1分,4点全对3分)。 16.第一线的羌文化研究学者几乎全军覆没;世代居住的村寨多已震毁,很难找回历史的生态和文化的灵魂;羌文化在此次地震中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或:地震的破坏对于羌文化遗产的保护无疑是个巨大的难题)(3分)。 17.运用想象、比喻、拟人手法,化虚为实(1分),把受地震破坏的羌族文化比喻为一个老者离去的背影,借此表达对羌族文化受破坏的惋惜之感(1分),既隐含了作者对保护羌文化遗产深深的担忧之情(1分),又表示了对修复羌文化遗产的期待(1分)。(共4分) 18.羌民族遭受巨大灾难后,如何重建家园、重返家园;羌文化遭到毁坏后,如何将其修复、整理、保护和传承下去;表达了作者对羌民生活、羌文化保护传承深深的思考和担忧之情(答对1点2分,全对4分)。 19.答案:B原文写了两层意思:第一至三段为“呼唤新的教育理念”,第四段起“指出创造的道路铺满荆棘”。 20.参考答案: ①创造力能使知识活化,能赋予知识灵魂,它是人类过去的经验与未来命运之间的桥梁 ②新知识是创造的产物,人类经常面临从未出现过的难题,唯有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解决它们。(5分) 21.参考答案:①发明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而社会关注丰收,漠视过程;②发明家常常思考人类未来的事,而市场只关注眼前的事;③企业家缺乏远见,消费者缺乏宽容,使许多重大发明被拒之门外;④发明需要多种智慧和资源的参与,而许多发明家在应对科学之外的问题时常感到力不从心。(答对3点即可得6分,大意相近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苏武,字子卿,年青时因受父荫而任职,兄弟一同被保为郎官,后来苏武逐渐升迁,做了栘中厩监。天汉元年,单于刚继位,害怕汉朝乘机袭击,便说:“汉朝天子是我的长辈。”将所扣留的汉使全部放回。汉武帝赞赏他的义行,于是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旄节(旄节,古使臣信物,以竹为杆,上饰牦牛尾。)出使护送那些被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并借此机会给送去丰厚的礼物,回应他的和平意向。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以及常惠一同随行。已到匈奴以后,将带来的礼物呈送给单于。(可是)单于却更加傲慢无理,并非汉朝所希望的样子。 正在(匈奴)准备派使者送苏武等人回国时,适逢缑王和虞常等人于匈奴谋反,准备要杀死卫律。缑王曾私下拜访了张胜。单于大怒,要杀掉汉朝使者,他手下有人说:“最好是让他们投降。”单于便派卫律提审苏武,苏武对常惠等人说:“如果丧失气节有辱君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去?”拔出佩刀自杀。卫律惊骇不已,急忙抱住苏武,又叫人飞马请来医生。 苏武伤渐愈后,单于用剑崭了虞常后,卫律说:“汉朝使者张胜图谋暗杀单于近臣,该判死罪,如受单于招抚投降则可赦免。”(说罢)举剑要刺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又对苏武说:“苏君,先前我背叛汉朝归附匈奴,承蒙单于大恩,赐给封号为王爵,拥有部众数万,马牛牲畜满山都是,这般荣华富贵。您如果今日归降,明天就和我一样。(反之)白白葬身荒漠,化为粪土,谁还知道你?你如听从我而归降,我即与你结拜兄弟,如今天不听我的劝告,日后再想见我,难道还能有机会么?”苏武痛骂卫律道:“你身为汉臣,不顾念朝廷恩典、君臣信义,反叛君主,背弃亲友,在蛮夷做投降的俘虏,我怎么会见你?” 卫律看苏武绝不可能投降,就报告了单于,单于却越发想招降他。于是将苏武囚禁在一个大地窖中,断绝他的吃喝。天下着雪,苏武躺着不动,把雪和着毡毛一起嚼碎咽下,竟然好几天不死。匈奴人都认为他是神佑。于是单于把苏武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要他放牧公羊,声言公羊生了羊羔才让他回去。当初,苏武与李陵同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了匈奴,不敢来见苏武。过了很久,单于派李陵到北海边(劝降),李陵为苏武置办了酒席乐舞,(席间)趁机对他说:“单于知道我与您向来交情深厚,所以让我来劝说您,单于随时欢迎你归降……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没有什么功德,只因皇上提拔,才官至将军,爵封侯位,几兄弟得以做皇上近侍,一直甘愿为皇上肝脑涂地。今天我能牺牲性命报效国家,即使刀砍斧劈,赴汤蹈火,也甘心乐意!”李陵见苏武赤诚至极,喟然长叹说:“哎,真是义士!我和卫律真是罪恶滔天。”说罢泪洒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