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冀州中学2009—2010学年高二年级升级考试语文试题(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册《诗经》,一种血脉相连的痛,使这个普通的冬夜从近百个冬夜里脱颖而出。
    不必洗手焚香,不必沐浴斋戒,《诗经》,它本来是铺陈的香火,是清静的素食。沿着《诗经》的水路溯流而上,如同被沿岸庙宇中缭绕的香烟之气深深地抚摸。
    (选自《散文》2009年11月,有改动)
    14.作者渴望回到《诗经》那个年代,“获得一些朴素的感情”,结合全文,“朴素的感情”指哪些感情?(5分)
    15.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6分)
    (1)冷的不只是你的身体,还有历史的骨头,你们都患着风湿。(3分)
    (2)许多愤怒豪壮的劝战长篇也许抵不过这几句女人的幽幽叹息。(3分)
    16.文章在描述《诗经》所表达的不同感情后,说“现代人除了约在嘈杂的电影院,虚拟的网络,喧嚣车站或是‘肯德基’ ‘麦当劳’,又能到哪去守望爱情?”这样说有什么作用?(6分)
    17.这篇散文在行文上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的语言,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5分)
    六、15分
    18.把下面六个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人横线处。(只写序号)。(5分)
    诗逐渐成为个人抒情的领域,而文则是宣扬政教的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当宋词盛极时,宋诗的议论也特别多。不管自觉不自觉,诗、词这两种艺术体裁,便明显有这种区别。
    ①但诗却不然,作诗是更严肃的事情。
    ②于是,我们又有趣地看到了“诗”“词”的分途。
    ③所谓“诗主言情,文主言道”,便被后世这样区分着。
    ④词大谈女人、爱情等等,看起来很难说是“载道”了。
    ⑤在词里大发的政教议论毕竟是少数,包括正统的理论家们也似乎并不要求它去“载道”。
    ⑥但“诗”毕竟又有《诗大序》这种权威性的理论的主宰、管辖,谁也不敢否定,而这种理论是要求诗必须为政教伦理直接服务的。
    排序:
    ————————————————————
    19.有一次,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给北京某大学的学生演讲。许多大学生提了个问题“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毕淑敏严肃地回答“人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是,正因为人生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自己应该给它确定一个意义!”大学生们陷入了沉思……
    “人生无意义,自己定意义”,这话说得多么好啊!请参照示例,写一首较有文采的哲理小诗,形象地把这个主题表现出来。(6分)
    示例:仿写:
    人生是一张白纸
    心灵是画笔。
    既可彩霞满天,
    也可阴霾密布。
    20、请欣赏下面这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0字内不得以“无题”为标题),并写出这幅漫画的含义(30字内)。要求:思想健康,表意明确,语句连贯得体。4分
    漫画的标题:
    漫画的含义:
    七、阅读下面材料写作文 60分
    小镇里住着一位先知。当异乡人来到先知的住处时,已是入夜时分。门开着。他叫唤两声,无人应门,就自行进入。
    那是一个很大的房间。一盏点燃的煤油灯,就摆在离门口不远处的一张大桌子上,但桌边却空无一人。无数飞蛾绕着煤油灯的亮光飞舞。
    慢慢适应屋内的明暗后,异乡人发现房间深处的一个角落,还有一张小桌子,桌上点着一根蜡烛。先知就坐在小桌子前,对着烛光看书。
    异乡人走过去,向先知致意,疑惑地问道:“先知啊,这个烛光比起煤油灯的灯光暗淡许多,您为什么不在煤油灯下,反而在这里看书呢?”
    先知抬起头,微笑着说:“那盏较亮的煤油灯是我为了飞蛾而设的,这样我才能安静的在这里看书,不受干扰啊!”
    异乡人这才发现,烛光虽然不太明亮,但周围的确连一只飞蛾都没有。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升级语文试题答案
    1.D(A.喀kā斯特 好景不长 B.秸秆 瑕瑜互见jiàn C. 消弭mǐ 紧箍咒 春风骀荡
    2.C(A项中“扣压”是指把文件、意见等扣留下来不办理,而“扣押”则是拘留、扣留的意思,一般适用于人。故此处应为“扣押”。B项中“反戈一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C判若云泥:比喻差别悬殊就像云彩和泥土的距离那样大。合乎语境,使用恰当。D项中“气冲霄汉”形容大无畏的精神和气慨,不能用来形容人非常生气。)
    3.D(句号在引号内,电视栏目用引号。)
    4.D(A 并列语序不当;B成分赘余,应去掉“还”或“尚”;C.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5.D(这也是观点,不是依据。)
    6.B(原文第2小节最后说“不再倚重”。)
    7.C(说法绝对化)
    8、D(敏:聪明)
    9、C(A.介词,因为/连词,用来;B.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连词,表修饰关系;D.它的/这)
    10、D(A不是说士兵们栉风沐雨,而是说朕栉风沐雨;B“当今帝王也不例外”原文无此意思;C不是凭借阅江楼作为防御敌人的天然屏障,而是凭借长江。)
    B卷1、A 2、D 3、C 4、B 5、B 6、D 7、C 8、D 9、C 10、D
    Ⅱ卷
    11、①即使是一次娱乐,一次游玩,也值得天下后世效法。(3分,“虽”、“豫”、大意各1分)
    ②皇上因这里地势雄伟壮丽,诏令在山顶上建造一座楼,与百姓同享游览的乐趣。于是,赐给它一个美好的名字叫做“阅江”。(4分,“以”“同”“锡”、大意各一分)
    ③凭借不同的事物而产生各种感慨,无不寄寓着使天下大治的想法,哪里仅仅是为了赏阅长江呢!(3分,“兴”、“寓”、大意各1分)
    【参考译文】
    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地方。从六朝到南唐,大抵都是偏安一方,不能与山川出现的王气相称。到了我大明皇帝定都在这里,才足以与王气相当。从此,声威教化施及南北,无所阻隔,涵养精神,和穆清平,与天同为一体。即使是一次娱乐,一次游玩也值得天下后世效法。
    在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狮子山,从卢龙山蜿蜒伸来。长江犹如虹霓一样盘绕在它的脚下。皇上因这里地势雄伟壮丽,诏令在山顶上建造一座楼,与百姓同享游览的乐趣。于是,赐给它一个美好的名字叫做“阅江”。
    登上阅江楼眺望的时候,可以见到各种景物纷然罗列,似乎千载奥秘一下子全部显露出来。这难道不是天造地设等待那一统天下的君王而展现出千秋万代的奇伟壮观的景色吗?当风清日丽之时,皇上光临,登上高山之巅,凭栏远眺,遐想一定会悠然而生。看到那长江、汉水滔滔东去,各地的官员纷纷前来述职,城高池深,关隘险固,这时一定会说:“这是我栉风沐雨,征战攻取才得到的啊!”中华土地这样广阔,更感到要想办法来保住它。看到那波涛浩浩荡荡,张满风帆的船只随着波浪上下起伏,海外的船舶接道来朝,南方的珍宝争相入贡,一定会说:“这是我用恩德安抚、凭威力降服,恩泽传布到内外才达到的。”四方的边境这样遥远,更感到要想办法去怀柔远人。看到那长江两岸、四郊的田野上,耕地的人有烈日烤晒皮肤,寒风冻裂双脚的痛苦,农家女子有采桑送饭的辛勤,一定会说:“这是被我从水火中拯救出来,安置在床席上的人。”天下有这样多的臣民,就更觉得要想办法让他们安居乐业。接触到类似的事物,便引起联想,不止一桩。我知道这个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振奋精神的。由不同的事物而产生各种感慨,无不寄寓着使天下大治的想法,哪里仅仅是为了赏阅长江呢!
    那临春楼、结绮楼,不是不华美;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但它只不过是用来演奏放荡的乐曲,收藏燕赵的美女。转瞬之间便使人为之感叹,我不知道这到底该怎样去解释。虽然如此,长江发源于岷山,逶迤七千余里而流入东海,白浪奔腾,碧波翻卷。六朝的时候,常常凭借它作为防御敌人的天然屏障,现在却已南北一家,把长江看作一条和平的江水,无须用来进行战争了。那么,这究竟是谁的力量呢?读书人有登上这座楼而观赏这长江风景的,应当想到皇上的圣德如青天一样,浩荡宏伟,难以称说,与神禹开山引水的功业同样是无边无际的。忠于君王,报答皇上的心情,难道能不油然而生吗?
    我很愚钝,奉皇上的旨意撰写这篇记文。希望借此列述皇帝夙兴夜寐操劳治国的功绩,铭刻在精美的碑石上。其他如留连风光景色的言辞,都略去不写,唯恐有所亵渎啊!
    12、(1)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2分)表达了诗人满腹的乡思和愁绪。(2分)
    (2)并不相悖,而使诗更显构思精巧,以闲适写哀愁,含蓄委婉。(2分),从侧面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13. ⑴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⑵西北望,射天狼 ⑶渐车帷裳 士贰其行 二三其德
    ⑷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⑸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14.【思路探究】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获得一些朴素的感情”是本文的主旨句。所以,要准确概括“感情”所指代的内容应该首先找出带有情感信息的词汇;其次,逐层分析文中所涉及的感情。最后,找出能明晰概括这些感情的关键句如“在这个冬天的夜晚读《诗经》,读到一些没有膨胀的喜悦,一些没有矫饰的哀伤,一些没有虚浮的忠贞”。
    【参考答案】“朴素的感情”指一些没有膨胀的喜悦,一些没有矫饰的哀伤,一些没有虚浮的忠贞。
    【技巧点拨】一要读懂题目所界定的对象。题目暗示这里所考查的感情应该是《诗经》里的感情,而非前文所说的民歌里所展示出来的“欢乐”和“悲伤”。还要注意“朴素的感情”后面的补充信息“所有都像麦秸一般真挚”。“真挚”这个词正好和“没有膨胀”“没有矫饰”“没有虚浮”相互照应。因此可以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15. 【思路探究】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第一句式一个比喻句,理解它的含意,应结合上下文,找出比喻的本体、喻体、相似点。这个比喻句是在说民歌中的悲伤不仅使你感觉冷,而且冷到历史的身体更深彻之处,并且依附在你的骨子里,无法断根。再结合全文加以引申便可得到答案。第二句的关键是理解“抵不过”的原因,也就是理解为什么劝战的长篇抵不住思妇的几声叹息。
    【参考答案】(1)《诗经》中民歌的悲伤,不仅感染着每一个读者,而且融入民族文化,成为民族文化不能割裂的渊源。
    (2)思妇的叹息饱含对出征丈夫的朴素而真挚的思念之情,让人们看到愤怒豪迈的劝战宣传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目前都成了谎言(或变得无力)。
    16.【思路探究】本题考查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题目已经暗示了这是在考查该句话所在段落的中心。这段话前半部分铺陈了《诗经》中丰富的感情,也就是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承载感情的氛围,这是作者想象的古人的精神生活,和要考查的句子所揭示的现实构成了对比。作用是反衬现代人被物质生活挤兑得精神生活空间的狭窄贫乏。与后文的主旨句“……物质已多么奢侈……我们终究渴望……获得一些朴素的感情……真挚”相结合,即可从物质和精神的对比方面准确拟写出答案。
    【参考答案】通过现代与古代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对比,揭示在《诗经》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但情感丰富纯真;启示物质生活充裕的现代人应该做一点精神反思。
    【方法提炼】做此类型的题,要抓紧关键性的句子,如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如本句自身,就是议论兼抒情的,作者的褒贬好恶已经很明确了,只需准确简化即可。要想准确拟写还需找到段落或篇章中的主旨句。主旨句直接揭示作品的中心思想,具有极大的概括力,对文章中的其他重要句子的理解有点拨提示作用。
    17.【思路探究】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的难度较低,它已经明确指出本文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描写和叙述。在解答时,必须从两个方面来 把握:①描述性语言的作用。②结合本文在表达方式上的突出效果,指出它的好处。描写本身的作用,是使描写对象生动、具体、形象。本文作者在描述《诗经》中的时代,人们的感情和生活的环境时,根据篇章中的相关语言,作了具体细致的想象性的叙述和描写,富有文采和文化底蕴。同时,在描述民歌等文化对人们的影响等时,还运用了新奇大胆而又经典的比喻,使得表情达意含蓄隽永,读来满口生香。
    【参考答案】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生动地描述了《诗经》的主要内容,既避免了平铺直叙,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规律总结】分析表达方式的作用,必备的理论基础是,必须明白掌握该表达方式通常的作用,再结合具体语境概括出语言表达所产生的客观效果和给读者带来的感受以及留下的印象。五中表达方式中,记叙性散文中最常见的是记叙和描写,记叙的文字往往是文章的框架,较为平实,且能以质朴和真实来打动人;描写性的文字才是文章的血肉,能使文字丰满、生动、形象,从而使读者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议论和抒情也会兼用,一般用来揭示主旨,深化中心。这是就整体的语言风貌来说的基本作用。在具体的语境里,或不同的表现手法里,又有更细致的作用,需要多整理多总结。
    18.③⑥②④⑤①(4分。一处颠倒该题不给分)
    19、(4分)示例:
    人生是一块土地,
    心灵是种子。
    既可繁花似锦,
    也可荒草满园。
    (本体与喻体之间有内在联系2分,结尾两句概括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2分,符合内容要求、句式相似1分)
    20、答案 标题:心有余而力不足(力不从心)
    漫画的含义:我国儿童失学现象严重,只靠个人助学难以解决问题。
    21、立意:从舍与得的角度,写有舍才能有得;从放弃与选择的角度,写生活中要懂得如何放弃与如何选择;
    《武昌阻风》赏析提示: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如何理解诗中的“闲”与“忘”?这需要我们统观全局,整体把握。首先,看诗的题目《武昌阻风》:乘舟而行,却逢风起浪涌,无奈之中只得停船靠岸。其次,从“无穷归思满东流”来看,被阻的诗人是归心似箭,不尽的“归思”如那浩渺的江水汹涌澎湃连绵不绝。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闲”就不可能是清闲、悠闲或闲适,应该是无聊、愁闷或凄苦;这“忘”也不是真正的忘记、遗忘或消失,应该是自我麻醉或强作欢颜。是啊,对于思乡心切的人来说,纵然是风景如画,只能是倍添思念之苦,哪里还有心情欣赏呢?又怎能“闲”得起来“忘却”得掉呢?应该说,诗人是用轻松之语传愁苦之情。
    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情景:一个人突遭变故——至亲或好友突然去世。他的反应可能不是顿足捶胸放声痛哭,而是出奇的平静,甚至是谈笑自如。我们知道,这“平静”与“谈笑”都是假象,其实质是:突如其来的灾难把他推上了悲痛的顶点,已经使他处于崩溃的边缘。
    《武昌阻风》中的“闲”与“忘却”实际上就相当于突遭变故者的“平静”与“谈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