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杭十四中二〇一〇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卷(附答案及评分细则)(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附加题(20分)
    一(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3题。
    如果以中国诗论与西方诗论相比较,我们便会发现在西方的诗论中,对于这种兴发感动的作用,原来也是早有所体会的。只是在西方早期的文学中,因为受神话之影响,他们曾经一度把这种感动认为是得自外来神灵之助力,而未曾注意到这种灵感原来只是由于诗人之心灵与外物相接触所引发的一种感发作用。所以荷马在其《史诗》的开端便曾向缪斯女神呼求灵感的降临。苏格拉底在其与吟诗家爱昂的对话中,论及诗人之创作时,也曾经说:“人无法作诗,除非当他的灵感受到鼓舞。”柏拉图虽然反对诗人进入他的理想国,可是在提到诗人时,他也曾说过:“诗人必须信赖神灵的疯狂。”从这些话都可见到,在西方文学理论中,他们对于诗歌中这种感发作用,原来也是早有所体悟的,只是在早期的时候,因不知其来源之所自,曾经一度认为是“神灵之助力”或“神灵的疯狂”而已。
    不过,西方毕竟是长于逻辑分析的民族,因此,自亚里斯多德以来,便开始为诗歌建立了一种从文学本身来分析的理论规模。其后,又由于各派哲学、美学、心理学等日新月异的发展,于是在西方文学批评中产生了对作家之心理、直觉、意识、联想等分别作研究的各种理论学派,迄于近世之批评,则又转而为对作品本身之字质、结构、意向、张力等之探讨研究。如果将这些学说与中国传统一向所重视的兴发感动作用相参看,则兴发感动之作用,实为诗歌之基本生命力。至于诗人之心理、直觉、意识、联想等,则均可视为心与物产生感发作用时足以影响诗人之感受的种种因素;而字质、结构、意象、张力等,则均可视为将此种感受予以表达时足以影响表达效果的种种因素。如果用《人间词话》中静安先生的话来说,则前者应该乃是属于“能感之”的种种因素,后者则是属于“能写之”的种种因素。这两种因素,在诗歌中当然都占有极重要之地位,只是这些因素之所以重要,却仍然有赖于诗歌中先须具有一种兴发感动之生命力始可为功。正如沧浪所云:“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以,就一位作者而言,这些因素都只不过是可能使其作品达到更精美、更完整之效果的一些附加条件而已,而作品之真正生命的获取,则仍在于作者之心灵与外物相接时所产生的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
    《〈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中国传统诗说之关系》
    20.对文中划线的“这种兴发感动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早期的文学曾受神话的影响。
    B.西方诗论认为感动是来自神灵的助力。
    C.灵感来自诗人心灵与外物相接触所引发的一种感发作用。
    D.西方诗论认为是“神灵的疯狂”造就了诗人的灵感。
    21.对文中引用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话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以证明西方诗论认为诗人作诗必须借助于灵感。
    B.用以证明在诗歌创作的早期,诗人们还不知道灵感从何而来。
    C.用以证明西方对于诗歌中感发作用原来也早有所体悟。
    D.用以证明西方早期曾经一度把诗歌创作中的兴发感动当作是“神灵之助力”。
    22.作者为什么说“兴发感动之作用,实为诗歌之基本生命力”?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心理、直觉、意识、联想等因素,虽能影响诗人的感受,但在诗歌创作中,它们是无关紧要的。
    B.因为字质、结构、意象、张力等,只是表达诗人感受的手段,在诗歌创作中并不重要。
    C.因为诗歌创作与书、与理都无关,所以读书、穷理对作好诗也没什么大作用。
    D.因为诗歌作品真正生命的获取,是在于作者的心灵与外物相接时所产生的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
    23.对中西诗论作比较,下面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对诗歌的兴发感动作用,中国和西方都早有体会,但西方未及时加以表达。
    B.中国传统一向重视兴发感动的作用,而西方对这一点的认识却总是停留在神话阶段。
    C.中西诗论有相通之处,但西方诗论重视诗歌的理论研究,而中国则重在强调兴发感动的作用。
    D.近代西方诗论转为对作品字质、结构、意象、张力等进行研究,而中国对此却未做研究。
    二(8分)
    24.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表达对故土或亲人思念之情的句子。(4分)
    我国古典诗歌内蕴丰富,很能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吟咏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谁不为春回大地后祖国母亲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
    答:
    。
    25.修改下面语句(可以替换词语),使分句间内容前后照应,符合关联词所表达的关系。(4分)
    一枚针,一只钉,一截电线,一根焊条,虽然是微小的,但是如果眼不勤,就不能发现它们散落在什么地方。
    修改后:
    。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24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1. A(B“和霭”应为“和蔼”。C“一身”应为“一生”。 D “shè”应读“sè”,“闲情逸志”应写作“闲情逸致”。)
    2.B(“结合”指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关系,“接合”指使两者连接并合在一起。 轻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轻易:简单容易,随随便便。 收藏:收集保藏。隐藏:藏起来不让发现。)
    3.C(长年累月:形容经历很多年月,很长时间,与“一年半载”矛盾。)
    4. B(A “养成”缺少宾语,应在“晒晒”后加“的习惯”。C “丰富”与“判断力”搭配不当。D 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
    5. B(从前文看,为了保持话题一致,要让“劳动美学”作叙述主体;从后文看,语意的侧重点应是“重视”所涉及的内容。)
    6.(3分)参考答案:王小明教训了波比一顿,骂它越来越放肆,连张伯都敢侵犯,并警告它,说下次再敢这样,一定会宰了它。
    7.(3分)答案示例:别一有问题就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若不是你们内部不团结,我怎么能吹得动呢?
    8.只选做三小题。(3分)
    (1)青山隔送行 淡烟暮霭相遮蔽
    (2) 人固有一死 或轻于鸿毛
    (3)可以濯吾缨 可以濯吾足
    (4) 流言 尤使我耳不忍闻
    二(18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9.A (指“文章著作”,因不能以文章建功立业,所以叫空文。)
    10. C
    11.C(复信最后流露的是悲凄之情。)
    12.(1)(3分) 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
    (2) (3分)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乡邻与朋友羞辱和嘲笑,使祖宗受辱。
    13.(2分)答案可以多种,答出一种既可。示例如下: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14.(4分)
    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本题只要答出“答案示例”中的一种即可,如另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a)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b)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c)悲欢对比。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
    d)通感运用。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e)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三(18分)
    15.(4分)
    无锡的寄畅园(2分)
    秦观词里那一句千古绝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2分)
    16.(4分)因为它已经超越了古典,也超越了现代;(2分)从宋代唱到今天,不知让多少人找到支撑,找到爱下去的理由;已过千年,却从未落伍,许多人至今还在如此表达。(2分)
    17.(6分)
    ①第一次走进江南与第二次走进江南对比;②秦观的词句与其他写情的唐诗宋词对比;③秦观园有无秦观、秦观有无那一句千古绝唱对比;④园子到处是“御笔”与无一处秦观词章对比;⑤我在北方的不安分、绝望与我在江南的忧郁、归宿感、温暖对比。(写出一组给2分,只要写出三组对比即可得满分,6分)
    18.(4分)表达了作者走进雨中江南的那种温柔、忧郁、伤感(2分)与热情、怀旧、温暖相交织的复杂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
    19.(40分)按统测评分标准。
    附加题
    (一)12分(每小题3分)
    20.C
    21.D(“从这些话都可见到”后的内容就是对其作用的阐述)
    22.D
    23.C(A应该是“未及时加以正确表达”。 B“总是停留在神话阶段”错。 D“中国对此未做研究”的说法,文中无依据。)
    (二)8分
    24.(4分)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着这千古传唱的诗句,哪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不希望飞回养育自己的故乡?(诗句引用正确恰当2分,句式大致一致1分,反问修辞手法1分)
    25.(4分)(1)一枚针,一只钉,一截电线,一根焊条,虽然是微小的,但是如果眼勤,就能发现它们散落在什么地方。(2)一包针,一堆钉,一团电线,一捆焊条,虽然是显眼的,但是如果眼不勤,就不能发现它们散落在什么地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