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景象(即意象)?这些景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共四组,每组只选答一个小题,共可选答四个小题,共8分) ①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 ①山围故国周遭在, 。 ,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② ,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杜牧《阿房宫赋》) ①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② 是故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①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②子在川上曰:“ ! 。”(《论语•子罕》)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野 渡 柯 灵 你可曾到过浙东的水村?——那是一种水晶似的境界。 村外照例傍着个明镜般的湖泊,一片烟波接着远天。跑进村子,小河从容向全村各处流去,左右萦回,彩带似的打着花结,把一个村子分成许多岛屿。因此满村架的都是活动的板桥,在较阔的河面,便利用船只过渡。 渡头或在崖边山脚,或在平畴野岸,邻近很少人家,系舟处却总有一所古陋的小屋临河独立。——那就许是船夫的住所。 午后昼静时光,溶溶的河流催眠似的低吟浅唱,远处间或有些鸡声虫声。山脚边忽传来一串俚歌,接着树林里闪出一个人影,也许带着包裹雨伞,挑一点竹笼担子,且行且唱,到河边,扬起喉咙叫道:“摆渡呀!”四野悄然,把这声音衬出一点原始的寂寞。接着对岸不久就发出橹声,一只小船咿咿呀呀地摇过来了。 摇渡船的仿佛多是老人,白须白发在水上来去,使人想到秋江的白鹭。他们是从年轻时就做起,还是老去的英雄,游遍江湖,破过命运的罗网,而终为时光所败北,遂不管晴雨风雪,终年来这河畔为世人渡引的呢?有一时机我曾谛视一个渡船老人的生活,而他却像是极其冷漠的人。 这老人除了为年月所刻成的皱纹,脸上还永远挂着严霜似的寒意。老人生活所需由村中大族供给,所以村人过渡的照例不必花钱。有些每天必得从渡头往返的,便到年终节尾,酬谢他一些米麦糕饼。客帮行脚小贩,却总不欠那份出门人的谦和礼数,到岸时含笑谢过,还掏出一二铜子,跄琅一声,丢到船肚,然后挑起担子,摇着鼓儿走去。老人也不答话,看看这边无人过渡,便又寂寞地把船摇回去了。 每天上午是渡头最热闹的时候,太阳刚升起不久,照着翠色的山崖和远岸,河上正散着氤氲的雾气,赶市的村人陆续结伴而来了,让老人来来回回的将他们载向对岸;太阳将直时从市上回村,老人就又须忙着把他们接回。一到午后,老人就大抵躲进小庙,或在庙前坐着默然吸他的旱烟,哲人似的许久望着远天和款款的流水。 天晚了,夕阳影里,又有三五人影移来,寂寞而空洞地叫道:“摆渡呀!”那大抵是从市上溜达了回来的闲人,到了船上,还剌剌地谈着小茶馆里听来的新闻,夹带着评长论短,讲到得意处,清脆的笑声便从水上飞起。但老人总是沉默着,咿咿呀呀地摇他的渡船,仿佛不愿意听这些庸俗的世事。 一般渡头的光景,总使我十分动心,到路亭闲坐一刻,岸边徘徊一阵,看看那点简单的人事,觉得总不缺乏值得咀嚼的地方。老人的沉默使我喜欢,而他的冷漠却引起我的思索。岂以为去来两岸的河上生涯,未免过于拘束,遂令那一份渡引世人的庄严的工作,也觉得对他过于屈辱了吗? 11.作家笔下的“浙东水村”有何特点?作家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 12.文中写老人“极其冷漠”“默然吸他的旱烟”“总是沉默着”,用意是什么?(4分) 答: 13.作者描述“白须白发老人在水上来去”的摆渡生活,并且“觉得其中总不缺乏值得咀嚼的地方”。(1)作者从其中真正咀嚼出了什么?(2)反映作者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共6分) 答:(1) (2) 1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是一篇情理兼美的散文。作者笔下的浙东水村,温馨静谧,情趣盎然,摆渡生活充满哲理,耐人寻味。 B.作家所描摹勾勒的水乡,色彩清淡,和作家那种处处面对现实人生的哲学思考相融合,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情调:深沉悲凉。 C.作家熟悉的水乡已经升华为自己精神上的家园,其中倾注了他的一腔热爱和赞美之情;作家再现老人摆渡生活,是以此描写为铺垫,巧妙表达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思索。 D.作家描述摆渡老人,目的重在表现摆渡老人默默奉献的精神品质和对命运坎坷、时光流逝的无奈情绪。从表达方式看,全文重在抒情和议论。 E.“哲人似的许久望着远天和款款的流水”“仿佛不愿意听这些庸俗的世事”等表现着老人对摆渡生涯的厌倦和对岁月寂然流逝的无奈。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病 人 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地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她就说:“你跟我来吧!”。 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但她没有想到,她的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她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15.①在第一段中写“她”每天下午准时到医院门口看书并加以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②第七段中,“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6.小说以“病人”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5分) 答: 17.下列对于这篇小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二段中“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的推测并非闲笔,作者借此讽刺了部分素质低下的人民教师。 B.第三段“起风了,……转身走进了大楼。”在文中起到了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自然转入具体情节的叙述。 C.小说巧妙地把故事的发生安排在一个小小的电梯里,窥斑见豹,从一个很小的角度表现了“她”带病坚持为大家服务的崇高品质。 D.“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与“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前后呼应,意在突出“大家”对“她”共同的不屑与奚落。 E.结尾处“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照应“她的行为不太正常”的评价,把作为病人的“她”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放在鲜明的对比中,暗示了主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实用文段,完成15—18题。 论王熙凤 王昆仑 在《红楼梦》一部大书的开始,我们第一次看到王熙凤,她那活跃出群的言动,彩绣辉煌的衣装,就能使人觉得这个人物声势非凡。《红楼梦》作者对于王熙凤出场的写作工力,也并不弱于托尔斯泰之写安娜•卡列尼娜的出场吧?她的出场是从初到贾府的林黛玉眼中开始的——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首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人皆屏息,她独放诞。特别是神情活跃,装饰辉煌,气势更高人一等。在这顷刻之间,王熙凤既“细打量”黛玉,称赞她生长得“标致”,又为黛玉母亲亡故而流泪,又责怪自己不该招引起贾母的伤心,又问黛玉读书、吃药,又关照给林姑娘搬东西,打扫屋子等等,这一连串明快变化的形象,已使我们一开始就看到这一人物的特征。作者更在这一小段速写之后,借贾母之口,对读者爽快地指出凤姐性格,叫她作“泼辣货”。 《红楼梦》不同于许多传奇故事的重要特点,就在于作者不使宝玉黛玉恋爱故事孤立存在,而是产生在一个高贵、庞大而又矛盾复杂的大家庭中。固然是通过宝黛恋爱写一个家庭,同时也是通过一个家庭写一个时代社会,实际上,作者曹雪芹用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盛与衰败,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来作清朝康、雍、乾时代统治阶级的镜子。这正是作者伟大的成就。这个时代的统治阶级已经挽救不了自己的灭亡,但它坚决要抢先一步扼杀下一个时代的新生萌芽和他们的恋爱自由。王熙凤就是一个濒于灭亡的大家庭统治层的执行者。在恋爱故事中少不得宝玉、黛玉、宝钗。在家庭内部生活结构中少不得王熙凤这一根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如果把王熙凤这一人物从书中抽了出来,《红楼梦》全部故事结构就要坍塌下来。所以,可以说作者是把宝玉、黛玉、宝钗和凤姐四个人都当作第一类重要人物而配合着塑造出来的。 在中国古典著作中,不容易找到以如此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凤姐不是《左传》的郑庄公、《史记》的汉高祖,也不是《金瓶梅》的潘金莲或《聊斋》的仇大娘。比较起来使人能联想到的也许是《三国演义》的曹操吧?行将垮台的封建家庭和行将垮台的封建王朝,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的当权者也会有着相类似的性格和作用。在《三国演义》作者笔下,不许“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是曹操,支持汉朝统治残局的是曹操。挖空汉皇朝实际统治权只留一个空壳子的是曹操,加速地结束了汉代统治的也是曹操。凤姐在贾府的使命从某一种限度内看来颇有一些类似。《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作者刻画出一个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凤辣子”,不但使她充分具有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赋予她以吸引读者极大的魔力,足证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之不可忽视。 15.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 】 (4分) A.《红楼梦》塑造的王熙凤与托尔斯泰所塑造的安娜•卡列尼娜具有相同的艺术魅力。 B.作者认为,《红楼梦》一开场就奠定了王熙凤多面的性格特征。 C.“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是说王熙凤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中起支撑作用的人物。 D.在中国古典著作的人物典型中,再也找不到用“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了。 E.作者认为“《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是因为曹雪芹所塑造的凤姐这一人物形象既具有生活的真实,又具有文学魅力。 F.作者认为,《红楼梦》浓墨重彩、绘形绘神地描写王熙凤服饰,既可突现王熙凤在贾府与众不同的地位、身份,又可把其贪婪、妖艳、狡诈与狠毒掩盖在华丽的服饰之下。 16.仔细阅读第二段,说说第一段中的“写作工力”具体指什么。(至少写出两个方面)(4分) 答: 17.1999年江苏考生的《我是谁》巧妙地将林黛玉与王熙凤的记忆对调,成就了一篇满分作文;2003年湖北考生的《宝钗鸣冤》让宝钗走出大观园,对世人的“诸多非议”鸣冤叫屈,成就了一篇满分作文;2004年福建考生的《薛宝钗魂断大观园》用小说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往昔青春容貌已不在”,儿子已是朝廷重臣的薛宝钗重到大观园的情景图,又成就了一篇满分作文;2005年福建考生的《晶莹雪•寂寞林》将宝钗的沉稳规范和黛玉的灵动富有个性联系起来敷衍成篇,又成就了一篇满分作文……同一部《红楼梦》竟可演绎成一篇篇的优秀乃至满分作文。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要求有观点,有理据,有分析。120字左右。7分) 答: 五.本大题3小题,共12分。 18.下面是南京名园瞻园的一幅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按照对联的基本常识进行适当的调整。(2分)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阁? 下联(已被打乱):红雨树边 小苑西回 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 此间有尧天舜日 答案: 19.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内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我国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关键词: 20.2006年10月,东莞市举办了第二届“阳光下的阅读”读书节活动。为了紧密配合这个活动,校晨曦文学社决定向全校学生推荐下列作品并倡议阅读。请你以校文学社的名义,从下列作品任选一部写一份推荐词。不超过100字。(5分) (1)《三国演义》 (2)《家》 (3)《平凡的世界》 (4)《飞鸟集》 答: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人人都渴望拥有财富,但不同的人对财富的看法往往是不同的,有人认为财富就是金钱,有人认为财富就是权力,有人认为财富就是智慧……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呢? 请你以“财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不要写成诗歌)。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700字。⑤不得抄袭。 粤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检测题答案与提示 1.B( A.回溯(s) 气氛(fēn) C.档案(dng) D.挑剔(tī) 癞疮疤(chuāng)) 2.C ( A 眼花瞭乱——缭 矫揉造作——矫 B 礼上往来——尚 无精打采——采 D 犄角之势——掎) 3.A (B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高超绝妙的境界。 C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D “杀手锏”原指厮杀时出其不意地用锏投击敌人的招数,比喻在关键时刻使用的绝招,这里应用“双刃剑”) 4.B(A项“表现”应为“展示”;;C项“非常”和“酷”重复;D杂糅) 5.B(高,强) 6.B(B项前作介词,解作“凭借”,后作连词,表目的,解作“来”;A项均作介词,解作“比”;C项均作连词,表顺承;D项均作动词,解作“作为”。) 7.D(A、B、C句与例句均为被动句,D句为一般陈述句。) 8.(1)至于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仍然和过去一样。(得分点:“小弱”:“变小变弱”1分,大意1分) (2)使八州诸侯称臣(或译“统治八州”),使(原先处于同列的)六国诸侯朝拜秦国,达一百多年之久。(得分点:“朝”:“使……朝拜”1分;“有”:通“又”1分;大意1分) 9.以下为主要要点。(1)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2)意象: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10.(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长虹卧波,未云何龙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无贵无践,无长无少 (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水晶似的境界;河流索回,岛屿棋布;温馨静谧,野趣盎然;色彩明丽,优美灵动,如诗如画。(2分)本文所描述的那一方水城,虽未必就是作者的故乡,但作者倾注了类似于故乡的浓烈的热爱、赞美和思念之情,作者熟悉的水乡已经升华为自己精神上的家园。(2分) 12.(1)凸显老人沉默寡言的个性侧面和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2)表现老人对枯燥乏味的摆渡生涯的厌倦和对岁月的寂然流逝、命运不幸额无奈。(每点2分,共4分) 13.(1)平凡而简单的生活有闲适自然的美,渡引世人式的默默奉献的人生其实是一种幸福和超然(每点2分,共4分)(2)奉献的人生才是庄严有价值的人生,平淡自然的生活才是最美丽幸福的生活。(每点1分,共2分) 14.BD(B项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情调应是色彩明丽,美不胜收,优美而灵动,温馨而超拔D项描述摆渡老人的目的重在引发哲理思考,从表达方式看全文重在叙述)(4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5.热情、乐于助人 (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皆对得4分,意思对即可) 16.(1)作铺垫。(3 分)(2)暗示“她”的友善是非常可贵的。(3分) 17.(4分)小说题为“病人”,①含蓄地表明真正不够健康的是那些对良言善行不屑一顾,甚至认为“不正常”的人们。②表明思想、道德上的欠缺比身体上的欠缺还可怕。(每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5. B、E (A项原文是说他们的“写作工力”相同,C项“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是说王熙凤在封建大家庭中的作用,D项原文是“不容易”而非“找不到”,F项“把其贪婪、妖艳、狡诈与狠毒掩盖在华丽的服饰之下”属无中生有。) 16. ①“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特点。②侧面烘托的心理刻画。③揭示人物性格的服饰描写。〖评分说明〗写对以上三点中的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17. 〖答案说明〗此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不求统一,按以下评分说明评分。若考生完全是照抄题干内容,则不给分。要求考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评分说明〗观点,2分;理据,2分;分析,2分;语言通顺,2分。 18.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19.(古籍)(修复)(人员)(不足)(4分)(只要大体意思相同即可) 20.(略。设计意图:针对课本中《点击链接》而设计,拓展学生课外阅读面。言之成理即即可。) 21.写作提示: 写作时要注意审清话题前的提示语的含义,弄清“财富”的内涵。“财富”是指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财富”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财富,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要纯粹把“财富”等同于有形的财产、金钱。有形的财产只是物质财富;金钱是货币,是充当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价值的一般代表。除了金钱、财产之类有形的物质财富外,我们人类还有各种无形的精神财富,如青春、善良、友谊、磨难、挫折等等。我们写“财富”这篇话题作文时,如果注意打开自己的思路,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考虑,那么文章可以写的内容就很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