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首 基础巩固•站起来,拿得到!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氓之蚩蚩(ménɡ) 白头偕老(xiē) 修我矛戟(jǐ) 静女其姝(shū) B.与子同袍(bāo) 尔卜尔筮(bǔ) 淇水汤汤(shānɡ shānɡ) 靡有朝矣(cháo) C.匪我愆期(qiān) 于嗟鸠兮(xū) 体无咎言(jiù) 渐车帷裳(jiàn) D.自我徂尔(cú) 将子无怒(qiānɡ) 送子涉淇(qí) 犹可说也(tuō) 答案:D 解析:A项“偕”应读“xié”;B项“袍”应读“páo”,“朝”应读“zhāo”;C项“渐”应读“ji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即见复关 无食桑葚 搔首挠耳 B.其黄而殒 向隅而泣 情投意合 C.总角之宴 载歌载舞 踟蹰不前 D.匪夷所思 靡有朝矣 无与士眈 答案:C 解析:A项,“即”应写为“既”;B项,“殒”应写为“陨”;D项,“眈”应写为“耽”。 3.指出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B.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C.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D.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答案:A 解析:B项前一个“说”通“脱”,后一个脱身;后一个“说”通“悦”,喜欢、高兴。C项“泮”通“畔”,边岸;“爱”通“ ”,隐藏。D项“泽”通“ ”,内衣。 4.下列句中加点实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乘彼垝垣(登上) ②泣涕(鼻涕)涟涟 ③将(愿,请)子无怒 ④与子偕(一起)作 ⑤以我贿(财物)迁 ⑥无与士耽(沉溺) ⑦躬自悼(追悼)矣 ⑧爱(隐藏)而不见 A.①③④⑥⑦ B.②③⑤⑥⑧ C.①②⑤⑦⑧ D.①③④⑤⑥ 答案:D 解析:②涕:泪。⑦悼:伤心。 5.指出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有误的一项( ) 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B.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自从我嫁到你的家里,三年了,我一直在忍受着贫困的生活。 C.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修理好我的铠甲和武器,跟你一同走上战场。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从野外采来茅草芽送给我,那茅草芽真是又美丽又奇特。 答案:B 解析:B项“三岁”,指多年。“三”在这里不是表示确数。 能力提升•踮起脚,抓得住! 6.对下列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意思是,因为看到你的车来,我就用财物贿赂你,请求你把我带走。 B.“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说女子沉溺在爱情里,就没有什么可说了,表现出姑娘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意思是,我的话既然说完了,他就对我凶狠起来了,刻画了负心汉婚前婚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的意思是,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言外之意是什么事物都有结束的时候,只有我的悲哀痛苦是无始无终的。 答案:D 解析:A项,意思应为: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B项,意思应为: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C项,意思应为: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逐渐虐待我了。 7.对下列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风•无衣》共三章,都用“岂曰无衣”开头,重章复唱,收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B.《邶风•静女》前四句写实,中间四句回忆,后四句又回到现实,惟妙惟肖地渲染出男子与姑娘约会的心理状态。 C.《卫风•氓》运用第三人称加以叙述,采用对比写法,塑造了一个多情、柔弱、哀怨的妇女形象。 D.《伐檀》是古代伐木的奴隶们创作的诗歌。这首诗描写了伐木轻松愉快的场面,抒发了奴隶们热爱劳动的感情。 答案:D 解析:D项“描写了伐木轻松愉快的场面,抒发了奴隶们热爱劳动的感情”错,而应是“愤怒、谴责”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10题。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8.本诗每章都以“岂曰无衣”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案:起句含有反问的语气,加强了全诗的语意和语气。 9.“同袍”“同泽”“同裳”句在内容上有怎样的联系? 答案:句中的“同袍”“同泽”“同裳”表现了团结互助、坚决豪迈的军威。末句的“与子同仇”写出大家思想认识的统一;“与子偕作”写出大家出征时步调的一致;“与子偕行”表现出大家行动的统一,是一首出征的三部曲。 10.对诗中有关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言“无衣”就是没有上战场可穿的衣裳,由此可见当时百姓生活的贫困。 B.“袍”是战袍,“泽”是内衣,“裳”是下衣。 C.“兴师”就是起兵,指国家受到侵扰,要出兵打仗;“我”指即将出征的战士。 D.“仇”是动词,“同仇”即共同的敌人,“偕作”是共同奋起,“偕行”是共赴战场。 答案:A 解析:A项中“无衣”是实写,不过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 拓展应用•跳一跳,够得着! (一)阅读下面古人对《诗经•魏风•伐檀》的两则评论,完成11—14题。 甲:《伐檀》言君子之人不得进仕,坎坎然身斩伐檀木置之于河之涯,欲以为轮辐之用。此伐檀之人,既不见用,必待明君乃仕,若得河水澄清且有波涟漪然也。君子不进,由在位贪鄙,故责在位之人云:汝不亲稼种,不亲敛穑,何为取禾三百夫之田谷兮?不自冬狩,不自夜猎,何为视汝之庭则有所悬者是貆兽兮?何为无功而受禄,使贤者不进也?……在位贪鄙者,经三章,皆次四句是也。君子不得进仕者,章首三句是也。……故章卒二句,皆言君子不素飨以责小人之贪。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乙:诗人言,有人于此,用力伐檀,将以为车而行路也。今乃置之河干,用河水清涟而无所用,虽欲自食其力而不可得矣。然其士则自以为不耕则不可以得禾,不猎则不可以和兽,是以甘心穷饿而不悔也。诗人述其事而叹之,以为是真能不为空者。后世若徐颖(东汉人,躬耕而食,朝庭多次征聘不仕)之流,非其力不食,其厉志盖如此。 (宋•朱熹《诗集传》) 附:《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②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③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④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⑤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飨兮! 注:①廛:chán,古制百亩。②县:xuán。③特:小兽。④漘:chún,河坝。⑤囷:qūn,粮食囤。 11.《伐檀》中的“伐檀者”是什么人?(提示:要分别符合甲、乙文意。) 答案:甲:不得进仕的君子;乙:自食其力的隐士。 12.对“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应该怎样理解? 答案:连用两个反问句,语气强烈,充分表达了奴隶们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行为的极大愤慨。同时“不稼不穑”与“取禾三百廛”、“不狩不猎”与“庭有县貆”形成鲜明对比,劳动者的辛勤劳动与奴隶主的不劳而获形成强烈反差。 13.甲、乙两文的分析均有错误。请指出其错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加以分析。 相同点:它们都抹杀了____________的对立。 不同点:甲文把这种对立曲解为____________的矛盾。 乙文把《伐檀》曲解为对____________的赞歌。 答案:奴隶与奴隶主 统治阶级内部 隐士 这首诗是古代奴隶们创作的诗歌。表现了伐檀者的艰辛。通过奴隶们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责问和讽刺,表现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情况,反映了奴隶们的痛苦生活和思想感情。 14.对“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甲、乙文是怎样理解的?选出正确的一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