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三中2010—2011学年下学期高二年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采撷圣人妙语(21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论语〉选读》《〈孟子〉选读》中的名句名篇。(任选6题完成) (1)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2)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_________,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3)子曰:“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4)___________________:“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6)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7)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梁惠王下》) (二)文言基础知识检查(15分)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组是(3分) A.往者不可谏(匡正,挽回) 畜君何由(饲养) B.小人之过也必文(掩饰) 敏以求之者(勤勉) C.谨庠序之教(谨慎) 愿无伐善(夸耀) D.弟子入则孝(徒弟) 贤者亦乐此乎(使……快乐)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我欲仁,斯仁至矣 请事斯语矣 B.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吾与点也 C.尧舜其犹病诸 闻斯行诸 D.斧斤以时入山林 必以告新令尹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组是(3分) A.不吾知也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B.亡之,命矣夫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C.仲尼岂贤于子乎 异乎三子者之撰 D.贤哉,回也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翻阅架上典藏(20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4分) 6.填空题。(任选4题完成)(4分) (1)葛朗台财产的数目,只有替他放债的公证人_________和银行家_________才略知一二。 (2)葛朗台说:“你们为了给这小子煮鸡蛋连我的地板也会撬掉。”吓得葛朗台太太母女二人赶紧回房,钻进被窝。作者形容他们二人好比_________。 (3)每逢新年,葛朗台都有把玩_________积蓄的习惯。 (4)查理到印度后,只要能发财,他什么都干,其秉性与葛朗台一脉相承。作者对此评价说:“_________。” (5)“你总有一天会知道,只有在天国才能找到幸福。”这是_________在咽气前对_________说的话。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多年来,葛朗台总是亲自分发蜡烛给女儿和拿侬使用,同样,日常消费的面包和其他物品也都 由他在早晨分发,对家里的消费斤斤计较。欧也妮担心查理受不了腊油的气味,拿出零花钱让 拿侬去买白蜡烛,葛朗台太太怕葛朗台发现,提心吊胆的。(《巴黎的堂兄弟》) B.报纸上登载了查理父亲因破产而自杀的消息。查理得知噩耗痛不欲生,而葛朗台却嘲笑道:“这 年轻人真没有台出息,把死人看得比钱还重。”当欧也妮央求他救济查理时,葛朗台就威胁说 要将她送到修道院去,根本不把女儿和侄儿的痛苦放在心上。(《外省的爱情》) C.查理在离开索漠城前往印度时,送给葛朗台的是金纽扣、金指环,一根长长的金链,几颗金袖 扣,葛朗台收下了;送给葛朗台太太的是一个美丽的金顶针,葛朗台太太给了查理一些钱;送 给拿侬的是他的绣金睡袍与一个十字架;送给欧也妮的是两颗钻石扣子。(《吝啬鬼的许愿和情 人的起誓》) D.葛朗台太太生病,治病需要花钱,葛朗台说这简直就是“抹自己的脖子”。但他想到花几个看 病钱会保住更大一笔财产——这交易划得来。他请来索漠最有名的医生为太太诊治,咬着牙说 出:“请你救救她,即使要我一二百法郎也行。”(《家庭的苦难》) E.查理一离开索漠,就把对于堂姐、索漠、旧屋、小凳以及在楼梯下过道里的亲吻的回忆,给抹 得一干二净。他只记得破墙围着的花园,因为那是他冒险生涯开始的地方;但是他承认这是他 的家;他认为伯父只是一条骗取他首饰的老狗;欧也妮在他的心里、在他的思念里都不占地位, 她只作为曾借他六千法郎的债主,在他的生意中占一席之地。(《如此人生》)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简述梳妆匣的来历及最后去处。 (2)简述葛朗台弥留之际的一个细节和交代女儿的最后遗言。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 论语》、《 孟子》 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克制自己、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B.仁就在自己的身心上;修养仁德,既在于自己,也在于别人。 C.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 D.君子践仁存礼,是一个基于仁和礼的人,也就是懂得爱与敬的人。 (2)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和孟子在“仁”和“礼”的关系上有什么不同的看法?(3分) 三、现代文阅读——品观圣贤风神(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孔子不喜欢孟子 宋志坚 孔子不喜欢孟子,只是一种推论。孔子与孟子一直都被后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孔子被视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他们的学说被合称为“孔孟之道”。其实,孔子根本不知孟子为何许人。孔子去世于公元前479年,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一说前390年),孟子出世之时,孔子已去世百年左右,孔子与孟子从未有过也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接触,谈不上喜欢与不喜欢。 将孔子与孟子连在一起,将他们的学说合称为“孔孟之道”,当然是有道理的。至少,他们都相当看重“仁义”二字。假如哪位国君因为财政困难而向孟子咨询,他也会像孔子那样劝说那位国君轻徭薄赋,改收十二税为十一税;假如哪天孟子回家看到马厩失火,他也会像孔子那样问“伤人乎”而“不问马”。就此而言,他们能够同气相求。至少,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他们崇尚的三代之德也都无人赏识,他们只讲仁义不讲功利的主张也都很难推行。 但我敢说,假如孟子也曾与颜回、子路同为孔门弟子,孔子不喜欢孟子。 孟子能言善辩,孔子不喜欢。你去读《论语》就会发现,孔子曾多次说到一个“佞”字。这个“佞”字,以后逐渐演变为拍马溜须、阿谀奉承,且与一个“奸”字结对,叫做“奸佞”,在孔子说那些话的时候,或者说,在孔子的那些话中,却只有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意思。所谓“佞”者,也不过是能说会道或能言善辩而已。孟子偏偏摊上了这一条。尽管他自己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其实还是“好辩”的。不但好辩,而且雄辩;不但喜欢,而且擅长。辩,对孟子来说,已可谓习以为常。 孟子率性而为,孔子不喜欢。在孔子那边,什么都要受礼的约束的,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所以,他在君主面前才那么诚惶诚恐,连大气都不敢出;所以,他才会称赞“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文王对暴君也能俯首称臣,“可谓至德也已矣”。孟子却是“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的,如他这般的“粪土当年万户侯”,难得孔子的青睐。 孔子说,颜回对他没有什么帮助,对于他说的话,颜回没有不心悦诚服的,但他最喜欢的弟子还是颜回,颜回一死,他就大声疾呼“天丧予”;孔子说,一旦“道不行,乘桴桴于海”,跟从他的可能只有子路一人,但他对子路还是多有不满。其个中原因,除了子路与冉求一起充当季氏家臣使他不快,还有两条便如上所述——子路是能言善辩,而且率性而为的。因此,孔子说他的这位孔门弟子,登堂而没有入室,除了胆子比他大,就没有别的长处。假如孟子也曾是孔门弟子,他在孔门之处境,未必就强于子路。 人是不可能复制的,尤其是有思想的人。即使像“孔孟”那样,虽有思想的某一方面之大同将他们连接在一起,但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各人的经历不同,他们之间还会有诸多不同。因为有“孔孟之道”一说而将孔子与孟子完全视为一体——某一特殊时期曾被称为“一丘之貉”——的思维应当束之高阁。孔子的所有毛病孟子未必都有;孟子的所有秉性也未必都来自孔子。颜回是被称为“复圣”的,如果细加考察,或许也能发现他与孔子之间的种种区别,哪能就是一个模子复制出来的的孔夫子第二呢。 何况,人也根本没有必要复制,尤其是有思想的人。 (选自《福建日报》“读史札记”专栏) 10.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孟思想和对待同一问题的尺度存在差异,但并不能否定将其相联系的合理性。 B.孟子“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见其是不重礼的。 C.子路如孟子一般率性而为,孔子只喜欢颜回,对子路则抱以反感。 D.孔子的毛病孟子并非具备,孟子的所有秉性也并非来自孔子。 11.文章最后说“人也根本没有必要复制,尤其是有思想的人”。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悠悠古文庙 陈子铭 出府衙正门往南,穿过年份久远的石板路,左拐百十步,就是漳州文庙。 盛夏的晌午,红墙内了无人迹,除了一只探头探脑的雀儿和几片静卧着的落叶,便是隐约一点风了。空荡荡的石埕,仿佛刚经历过一场人生盛宴,忽然安静下来,纷乱的履声沉没到地底,空气中浮着一缕淡淡茶香。 那墙角的龙眼树下,横竖着几块石碑,刻的自然是一些训诫的话,作书的名字倒是令人肃然起敬,字迹有些漫灭了,却没有青苔和杂草。有几件残损的石件被收拾在一起,据说那是棂星门的遗存。这原先大约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地方,如今那些坐轿的骑马的没了,那类警示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沿中轴线穿过戟门,依次是丹墀、月台、大成殿,双侧是两庑。在蔚蓝的天宇下,建筑宽大舒缓的屋脊,令人想起圣哲谦恭的背影。 月台有一种干净、明朗和收放自如的气度,自然是可以做祭祀的,也可以听风吟语。我以为那个曾让孔子喟然叹息的点,应该在这样的台上,鼓着瑟,面对师傅的提问,弟子悠然应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兮舞雩,咏而归。” 大成殿是心灵靠近先师的地方,适合冥思,或者和圣哲对话。明代建筑雍容典雅,一派中庸平和之气,宏阔的屋宇和精致的细节,形成稳固均衡之美,展示着一种温醇的思想与情怀。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之后,大成殿停泊在岁月的此岸,雕梁画栋保持着它与过去的某些牵连。在没有雅乐和颂词的日子里,访客足音依稀,一对仙鹤和一双麒麟目送着日与月的影子在殿前进进出出,一块电脑打印牌提醒着前来参观的游客留心烟火。你慢下脚步,发现时间源源不断地传递着旧日的信息,有一种崇敬,从未泯灭。它引导人们的视线,穿过岁月的雾障,遥望两千年前的齐鲁大地。那时,子在川上,听时间哗哗地从身侧流过,曰:“逝者如斯。” 许多年以后,那些鄙弃他或敬重过他的君王消失了,那些爱戴他仰望他的门生消失了,那些祭祀他的寺庙还在,一些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诞生在世界各地;他的思想,被记录在21世纪的天空里, 温醇如初;他的言语被编印成册,放在许多人的案头;他的塑像被树立在丹墀,泛着沉稳的色泽,他恭身微笑着,空气中充满花的甜香。 放眼两庑,那曾供奉着诸子先贤的地方,现在成了一条空廊,木格门虚掩着,光线醇醇的,似乎有期待的意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