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练习1 一、双基夯实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遐想(xiá) 怪诞(yán) 踪迹(zōnɡ) 栅栏(zhà) B.杜撰(zhuàn) 浩瀚(hàn) 畏葸(sī) 人寰(huán) C.偏裨(pí) 便利(pián) 贪婪(lán) 模糊(mó) D.湮没(mò) 目眩(xuàn) 可怖(bù) 潜心(qián) 【答案】 D(A项,“诞”应读“dàn”;B项“葸”应读“xǐ”C项“便”应读“bi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一如继往 渲泄 一诺千斤 大跌眼镜 B.出其不意 发轫 蛛丝马迹 一副对联 C.人情事故 精萃 悬梁刺股 工程竣工 D.九州方圆 蜇伏 脉搏微弱 英雄气概 【答案】 B(A.一如既往,宣泄,一诺千金;C.人情世故,精粹;D.蛰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先辈既然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典范,那么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日益推进的今天,领导干部应如何去做呢? B.奥运安保部门指出:对于安全保卫工作不落实,存在安全隐患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要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及负责人的责任。 C.我们只要认真思考才会发现,既然血管堵塞了,如果通过单纯的吃药方式治股骨头坏死,是不太现实的。 D.长期以来,社会上都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以及教师的硬性指标,尽管中央一直反对这样做。 【答案】 D(A句中关联词的位置不对,“既然”应该放在“先辈”的前面;B句中错用“和”造成逻辑错误,“存在安全隐患”无法“追究相关单位及负责人的责任”,“和”应该改为“而”;C句“只要”搭配“就”。)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数学把理性思维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 B.奇怪的是,虽然科学家们多少年来为这两个定律的真正涵义费尽心机,地球上各民族文化的民谚却早已悟出其中三味。 C.英语,我是最有信心的。因为我在大学,至少有1/2的时间是用在学英语的,自恃有些词汇量,于是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做仿试题,一下子做了二十道,感觉良好。 D.只要你舍身处地的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求全责备了。 【答案】 B(“费尽心机”是贬义词,应用“绞尽脑汁”。)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此后,我一直对高维世界的可能极感兴趣。 B.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不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 C.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对于别的鲤鱼,这真是一个奇迹。 D.我不理解他们想告诉我们的许多东西,但是最使我对此人感兴趣的是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伟大发现就撒手人寰。 【答案】 D(A项,成分残缺,“高维世界”前应加“存在”;B项,多重否定不当造成不合逻辑;C项搭配不完整,应为“对于别的鲤鱼而言”。) 6.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继续推进地震灾区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B.三鹿集团的第二批财产将于4月7日在石家庄公开拍卖,曾以联合竞拍体方式成功拍下三鹿首批破产包的三元集团是否会继续参与竞拍?竞拍的底价究竟会达到怎样的数字?已成为百姓议论的话题,更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C.随着城市的扩大,经济的发展,大气不稳定性的加强和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频次的增加,湖北省气象局的气候模式模拟结果显示:未来50年我省年平均气温将继续上升1℃以上。 D.昨日,中国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在解释最终选择蔡斌执掌中国女排的理由时表示:选择比陈忠和小9岁的蔡斌有利于新周期(从现在到伦敦奥运会)拓展思路,有利于中国女排长远发展。而蔡斌本人坦言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答案】 D(A.省略号应换为“等”字;B.两个问号应改为逗号;C.前两个逗号应改为顿号。) 7.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的世界的本质超过了它们的理解能力。 ②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 ③鲤鱼们的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度过。 ④我喜欢坐在距离鲤鱼仅仅几厘米的地方,然而,我们之间却如距深渊。 ⑤它们大部分时间在池底漫游,因此它们只模糊地意识到在水面之上存在有另一个外部世界。 A.①④③⑤② B.③②⑤①④ C.①④③②⑤ D.②③⑤①④ 【答案】 B(先说鲤鱼,再到“我”。标志性的词语有“鲤鱼们的一生”“它们……意识到……另一个外部世界”“我的世界……超过了它们的……”等。) 8.填空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是全文的纲,只有一句话,非常简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2-11段)写童年时的第一件趣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12一末尾)写童年时的第二件趣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点明后面写作的内容 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9~12题。 从“在那静静的时刻,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到“对于别的鲤鱼而言,这真是一个奇迹”原文见课本。 9.选择最恰当的成语填空。 (1)我常想,我们就像________(自鸣得意 自命不凡)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 (2)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________(义不容辞 在所不辞)。 (3)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________(畏葸不前 畏首畏尾),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 (4)我想这些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________(冷嘲热讽 冷眼旁观)。 【答案】 (1)自鸣得意(“自鸣得意”指自己表示很得意;“自命不凡”是自己认为不平凡。两个词侧重点不同。) (2)在所不辞(“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在所不辞”指决不推辞,多用于冒险犯难。) (3)畏葸不前(“畏葸不前”指畏惧退缩,不敢前进;“畏首畏尾”指怕这怕那,形容疑虑过多。) (4)冷嘲热讽(“冷嘲热讽”指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冷眼旁观”指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多指可以参加而不愿意参加。) 10.选文第一段“在那静静的时刻,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一句中“我”遐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段在选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遐想的主要内容是:水池中的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第一段在选文中起到总领作用。 11.请你总结一下,作者设想的鲤鱼“科学家”怎样认识水池以外的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鲤鱼“科学家”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存在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2)它们认为雨对睡莲的冲刷是一种看不见的神秘的力在起作用。(3)抓出水池后认识到熟悉的自然规律不再是适合于自己的世界。 12.由鲤鱼对人类世界认识的无知,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鲤鱼认识外部世界的局限性可以推知我们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局限性,我们人类对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的学习与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河声入梦来 匡立文 从小习惯了身边伴着这样一条河流,习惯每天出门都看得见它,每个晚上枕边都听得见它。太习惯的事物常常会熟视无睹,对这条河,你却不会。黄河这条河,自来有一种冲击心神的力量,不管你是不是在意它那些历史性质的内容,你都不可能面对黄河而无动于衷。 在我们那个城市,黄河的走势不峭拔,河面也不宽阔,没有危岩裂石惊涛拍岸,也没有细腻的沙滩和柔媚的垂柳。一览无余的河床上,波涛是浑黄湍急的,有些热切和率性,又有些心不在焉,仿佛不想成为一道完整成熟的风景,只是由着内心蓬勃的冲动,由着无需理由的情绪,倾泻出毫无城府又让你把握不定的什么。对于黄河,“母亲”是一个最为通用的说法,但我熟悉的那段黄河,令人无论如何联想不起“母亲”,它太散漫自在,也太生涩骄矜了些,怎么看都完全是阳刚气质、少年心性的。 你远远听到的涛声不同。尤其在静夜,那涛声在什么地方若有若无喧响着,不停地喧响着,渐渐地越来越强烈和宏大,也越来越沉着和专心致志。你在梦里听着,不能不深深惊奇并激动起来。“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入海流”,“最沛然的诗意和哲理对黄河而言,都显得自作聪明了。”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问得笨拙幼稚,答得不着边际。 “河五百年一清,圣人作”。你不会知道,古人这个庄严的宣示,是有根有梢的经验之谈:是自有玄机的预测,还是一个天真而夸张的期盼?河清与圣人出世,又是谁感应着谁?专注着人世的风声雨声,“圣人作”会让我们心跳;俯仰厚地高天,却还是“河清”更让我们不能不心跳。送水人拉着一辆板车,夏天“吱吱呀呀”碾过黄土飞扬的街道,冬天“吱吱呀呀”碾过冰雪覆盖的街道。夏天和冬天,板车永远如期而至,停在每个院落的门前,送水人抽掉大水桶的木塞,浑黄的河水便注入小水桶。这水担进院子,倒进一只只水缸,这里的人们吃的用的便全是它了。 那是一个大有深意,值得人遐想不尽的场景。送水人的车辙,牵着活生生的黄河,直接湿润了黄土高原上每个干燥的日子。车辙这一端,持家的女人把叫做“明矾”的东西投进水缸,搅动几下,就眼看着泥汤似的水一点点透明,到完全清澈了,缸底便沉淀下厚厚的泥沙。你要是愿意,可以相信这简直就是盘古开天地的具体而微,盘古假如没有一把明矾,他又是拿个什么分离开了混沌?车辙另一端,啊,可就是“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旷古黄河了。黄水奔流向东方,几千年一如既往。千年的木制水车如同巨大的轮盘,半浸在水,半悬在空,地老天荒慢吞吞转动,水车的背景上,千年的羊皮筏子让千年的筏子客绷紧肌肉深躬腰背,一步步走过卵石遍布的河滩。 童年的黄河,只有梦里的河声永远真切,永远动情如故。也许在黄河的梦里,昨天的水车和筏子注定消逝,正如今天,烟囱之上的火炬注定在“退还一片蓝天”的新世风中悄然引退。一切都是瞬息,黄河和它的水声,穿越海升陆沉的思虑,也穿越人间有对有错的历史,只是奔流而去,后面是清清浊浊的亘古记忆,前面是永不止息的时间与希望。 13.在第一段中,作者写出了对黄河怎样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①非常熟悉。②心灵上仍常受到震撼。 第二问①强调了黄河自有的魅力,奠定了全文表达的情感基调。②引人入胜,为下文的内容表达起了张本统领的作用。(意思答对即可。) 14.作者为什么说他所在的“那个城市”的黄河完全是“阳刚气质,少年心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热切并充满着内心蓬勃的冲动。②率性自在,胸无城府。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最沛然的诗意和哲理对黄河而言,都显得自作聪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清与圣人出世,又是谁感应着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