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评海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 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借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尉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中失去的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于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骑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18.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5分) 答: 19.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0.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5分) 答: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人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E.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 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世界(节选) 铁凝 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要过年了。 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她应该在旅行袋里装什么了——都是些过年的东西,她将要与她的婴儿同行,去乡下的娘家团聚。 就这样,母亲抱着婴儿来了一辆长途汽车,在她,座位上方的行李架上,摆着她们母子鼓绷绷的行囊。 就这样,长途汽车载着母子俩一路飞驰,不想停歇似的一路飞驰。 许久许久,城市已被抛在了身后,而乡村却还远远地不曾出现。铅似的天空锅似的闷住了大地和大地上这辆长途汽车,这长久的灰暗和憋闷终于使母亲心中轰地炸开一股惊惧。她,想呼喊,但随即母亲便觉出一阵山崩地裂似地摇撼。她的头颅猛烈的撞在车窗上,玻璃无声地粉碎了,母亲和婴儿被抛出了车窗外。 母亲在无边的黑暗里叫喊。当一阵闪电凌空划过,母亲才看见脚下的大地正默默地开裂,这是一种令人绝望的开裂。转瞬之间大地已经吞没了不远处的长途汽车和那满车的旅客。这便是世界的未日吧?母亲低下头,麻木地对她的婴儿说。借着闪电,她,看见婴儿对着自己微笑着。 只有婴儿能够在这样的时刻微笑吧?只有这样的婴儿的微笑能够使母亲生出超常的勇气。她,知道她必须以沉默来一分一寸地节约她所剩余的力气。她,终于奇迹般地从大地的裂缝中攀登上来,她,重新爬上了大地。天空渐渐亮了,母亲的双脚已是鲜血淋漓。她并不觉得疼痛,因为怀中的婴儿对她微笑着。 年轻的母亲怀抱着她的婴儿在破碎的大地上奔跑,旷野没有人烟,大地仍在微微地震颤。天空忽明忽暗,这世界仿佛已不再拥有时间,母亲腕上的手表只剩下一张空白的表盘。母亲抬眼四望,苍穹之下已是一无所有。她把头埋在婴儿的身上,开始大声地嚎响。. 婴儿依旧在母亲的怀中对着母亲微笑。 婴儿那持久的微笑令嚎啕的母亲备觉诧异,这时她还感觉到她的一只小手正紧紧地无限信任地拽住她的衣襟,就好比正牢牢地抓住整个世界。 婴儿的确抓住了整个世界,这世界便是她的母亲;婴儿的确可以对着母亲微笑,在他眼中,他的世界始终温暖而完好。 婴儿的小手和婴儿的微笑再一次征服了嚎啕的母亲,她,再一次收拾起她那已然崩溃的精神。她,初次明白有她,存在的世界怎么会消亡?她就是世界;她初次明白她并非一无所有,她,有活生生的呼吸,她有无比坚强的双臂,她,还有热的眼泪和甜的乳汁。她,必须让这个世界完整地生活下去,她必须把这一世界的美好和蓬勃献给她的婴儿。 母亲怀抱着婴儿重新上了路。冰雪顷刻间融入了土地,没有水,也没有食物。母亲的乳房渐渐地瘪下去,她开始撕扯身上的棉袄,她,开始咀嚼袄中的棉絮。乳汁点点滴滴又涌了出来,婴儿在母亲的怀中对她微笑。 年轻的母亲从睡梦中醒来,娇她爱她的丈夫为她,端来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母亲喝过牛奶跃下床去问候她的婴儿,婴儿在淡蓝色的摇篮里对着母亲微笑,地板上,就放着她们那只鼓绷绷的行囊。母亲转过头对丈夫说,知道世界在哪儿吗? 丈夫茫然地看着她。 世界就在这儿。母亲指着摇篮里的婴儿。 丈夫更加茫然。 母亲走到洒满阳光的窗前,对着窗外晶莹的新雪说,世界就是我。 丈夫笑了,笑母亲为什么醒了还要找梦话说。 年轻的母亲并不言语,内心充满了深深地感激。因为她忽然发现,梦境本来就是现实之一种啊,没有这场工艺噩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拥有那一夜悲壮坚韧的征程?没有这场噩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有力量把世界紧紧地拥在彼此的怀中? 1.这篇散文写了一个年轻的母亲的梦,请用概括的语言叙述母亲的梦中经历。(4分) 答: 2.结合文中关于梦境的描写,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下面两个问题。(4分) (1)年轻的母亲为什么“指着摇篮里的婴儿”说“世界就在这儿”? 答: (2)年轻的母亲为什么又说“世界就是我”? 答: 3.本文借梦境描写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悟,请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者一开始就交代了这是一个梦,但是开头的描写却与现实生活高度契合,这似乎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梦,而实际上这种看似平常的叙述却暗藏波澜。 B.作者多次描写婴儿对着母亲微笑,并且一次次征服了“嚎啕的母亲”,婴儿的微笑,推动着情节发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C.梦境中的母亲显示出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坚强,但是梦境的最后关于“母亲撕扯身上的棉袄”,并“咀嚼袄中的棉絮”的描写却显得过于夸张,破坏了文章的真实感。 D.作者笔法自然明快,描摹生动细腻,如母亲从梦中醒来丈夫为她端来牛奶的细节,不仅表现了丈夫对妻子的关爱,更表现了他对妻子的充分理解。 E.文章构思十分巧妙,作者先写梦境,再写现实。梦是现实世界的象征,现实世界是梦的延续,最后梦境与现实融合在一起。 答案:练习题(一)1B【解析】A项“瘁”应为“悴”,C项“奇”应为“其”,D项“查”应为“察”。2B3A4B5A6C[解析]A项中“贯注”在本文中的意思是集中,B项中“龙钟”应为身体衰老、行动不灵便的样子,D项中“黜”应为降职或罢免。7A【解析】这里指葛朗台的眼光是瞪着金子的,而不是说他的目光是黄金色的。8B9因为感到了半与人的和谐,牛对人的容让。10这是从牛到人,让人联想到中国人的勤恳耐劳与憨厚。11(1)印度的牛:象征世上那些负着神圣名字的人。 (2)荷兰乳牛、日本肉牛:象征世上那些无忧无虑、悠闲生活的人。 (3)西班牙斗牛:象征世上那些敢斗、爱斗的人。12DE 练习题(二)1B【解析】这是他这个守财奴的真实心理的流露,他很紧张,很害怕失去财产。结合小说的题目也可以很快地选出答案。2、本来这对葛朗台来说是最重要的大事了,但偏偏用“小小的”来修饰,这是故意轻描淡写,不引起女儿重视,以达到骗取继承权的目的。这足以反映出葛朗台的狡诈。3、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出葛朗台的紧张心理,唯恐女儿不签字,使他失去财产。4、这句话反映了葛朗台的人生观。他爱财如命,不讲亲情。在他看来,金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这是守财奴的人生哲学。5、欧也妮的善良、多情、天真、单纯,正反衬了葛朗台的贪婪、无耻、狡诈。她对财产继承权的冷漠乃至最后放弃,也正反衬了葛朗台的卑鄙无耻、冷酷。6ACD7BC 《痛哭和珍》答案:18、勇士,革命的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本题考查的是概括和整合信息的能力。)19、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已“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本题考的是对作品的鉴赏,体会对比的用法及作用。20、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由于学生有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的积累,文章背景是学生熟悉的,这对理解本文提供了有效的帮助。)21BD[解析]A项的错误是文章一开头就将气氛“烘托”到极致。C项是将批判的对象理解错了。E项的理解可能是将对《记念刘和珍君》的理解转移给本文了。 《世界》习题答案:1、母亲带着婴儿回乡探亲时遭遇灾祸,她受到婴儿微笑的鼓舞,战胜了绝望,走出了困境,并竭尽全力用甘甜的乳汁滋养婴儿。2(1)因为在梦中,看似弱小的婴儿却以持久的微笑和无限的信任给予母亲超常的勇气和力量。(2)因为在梦中,母亲用责任和爱战胜了灾难,奉献给婴儿一个温暖而完美的世界。3、梦境其实是现实世界的反映。本文对梦境奇特经历的描写,正是为了形象而巧妙的启示人们,信任与爱(或“责任”)可以产生神奇的力量,激发人们去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这种以虚写实的手法创造了一个虚幻而神奇的世界,更能引人入胜,增强感染力。4CD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