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解释第⑧自然段划线句在文中的含意。(3分) 19.本文行文自然,层次清楚,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5分) 六、(4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教育部网站2月6日刊登消息,就“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公开征求意见。这一消息,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记者采访部分高校专家、教授和高中教师、家长、学生,发现双方意见截然相反:高中文理分科,大学专家、教授多不赞成;文理不分,高中老师、家长、学生反对声一片。 请以“文理不分或文理分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高2012级半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8分,每小题2分) 1.A(B. 模样mú C.伺候cì 浑身解数xiè D. 抹布mā) 2.C(A. 收讫、弱不禁风 B. 告罄、兵荒马乱、无缘无故 D.悬梁刺股) 3.C(A 表意不明,“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有歧义;可将“近200个”移至“字”之前。B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虽然”调至“神舟七号”前。D 否定不当,删去“反对”或“禁止”) 4.D(首括句“静与动的结合”,由“静”到“动”;总结句“把九寨沟的美幻化成另一种表达倾诉给人们”) 二、(6分,每小题2分) 5.B(“北半球”错,范围缩小;由第⑦段最后两句可知) 6.B(“水蒸气”“可能来自甲烷氧化”) 7.C(推断绝对,对夜光云的研究远不止一颗卫星) 三、(6分,每小题2分) 8.D(推:推究、追究) 9.B(A. 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 “这”。 B. 副词, “才”。C.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他”(前方)/互相 D. 介词,“在”/介词,“比”。) 10.A(未被治罪但免职;诸葛亮说蒋琬是治理国家的大才,不是治理一县的小才) 四、(25分) 11.(7分) ⑴从前秦国的灭亡,是由陈胜、吴广首先发难,今天魏国有辽东三郡之变,这是天赐良机。(3分,划线处每处1分) ⑵杨戏想要赞成我是正确的呢,却不是他的本心,想反驳我的话,又暴露了我的错误,所以(他)默然不语,这表现出他的好(痛快)。(4分,大意1分,划线处每处1分) 12. (5分) ⑴这一联写贫女个人的亲事茫然无望,却要每天刺绣,不停息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服;表现贫女内心的抑郁惆怅不平。 ⑵此诗托一个因出身贫贱而无媒问津,虽“德才兼备”而不被赏识的未嫁贫女形象,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情。 13⑴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3)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4)响穷彭蠡之滨 14.新能源是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污染少、储量大的传统能源之外的非常规能源。(三个信息点,每点1分) 15.恰当使用所给词语1分,感悟贴切语言通顺2分 五、16.(3分)⑴故乡有泥土芬芳的自然美和敦厚纯朴的人伦美;还有“我”的乡村“履历”;这一切在“我”生命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⑵故乡可栖息身心;整理心绪,明确方向;可使人蜕去世俗凡尘,净化灵魂。(两个答案任答一种。每点1分) 17.(4分)以人的“聚聚散散,离离合合”反衬老柳的坚守不渝。(1分)将隔水相拥的老柳拟写成一对恋人,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老柳依恋多情的特点。(1分)全句形象地暗示了后文庆爷与奶奶等故乡人的生存方式——坚守爱情、依恋故土,(1分)也表现了“我”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18.(3分)“我”期待故乡摆脱贫穷,人们走向富裕,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每点1分) 19.(5分)首先点明“我”回到了故乡,“触摸”故土、“搅动”溪水与之亲密接触;接着写重新拾起山村的记忆碎片,概述山村现状而生发感慨;再通过议论揭示故乡在“我”心中的地位——“岁月沧桑、世事变换”中永远是记忆中的一盏明灯,一片净土;最后照应开头,以设问作结,意味深长。(每点1分,语言1分) 六、(40分)20.(40分)(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卷) 文言参考译文: 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成年时与他的表弟泉陵县人刘敏都很有名气。蒋琬凭州书佐的身份随刘备入蜀,被任命为广都县令。刘备有一次外出视察时,突然来到广都县,看见蒋琬不理政事,当时又喝得烂醉,先主大怒,要治罪惩办他。军师将军诸葛亮求情说:“蒋琬是治理国家的大才,不是治理一县的小才。他治政以安定百姓为根本,不把外表的装饰放在首位,希望主公重新加以考察。”刘备一向敬重诸葛亮,才没有治蒋琬的罪,匆忙之中只免了他的官。……不久,蒋琬被任命为什邡县令。刘备做了汉中王之后,蒋琬入宫作尚书郎。 建兴元年,丞相诸葛亮成立丞相府署,征召蒋琬为东曹掾。后来升为参军。建兴五年,诸葛亮进驻汉中,蒋琬与长史张裔共同留守主持相府的事务。建兴八年,蒋琬代替张裔任长史,加封为抚军将军。诸葛亮多次带兵外出征战,蒋琬总是以足够的粮食和充足的兵力供给他(前方)。诸葛亮常说:“公琰以他的忠心和正直来寄托报国的志向,他是一个和我共同辅佐完成统一大业的人啊。”给刘禅上密表说:“我如果死去,以后的军政大事应该托付给蒋琬。” 诸葛亮死后,(刘禅)任命蒋琬为尚书令,又升为大将军,总领尚书事。当时诸葛亮刚去世,远近的人都忧心忡忡。蒋琬才智出类拔萃,处群臣之首,既无悲伤流露,又没有喜悦的神色,神态举止,和平常一样,由此众人心中渐渐佩服他。延熙元年,(刘禅)下诏书给蒋琬,说:“盗寇没有消灭,曹睿骄横凶恶,辽东三郡人民惨遭暴虐,于是联合起来,与魏绝裂。曹睿大兴各种劳役,往来攻打征伐。从前秦国的灭亡,是由陈胜、吴广首先发难,今天魏国有辽东三郡之变,这是天赐良机。您应整治行装,统率各路军队屯驻在汉中郡,等待吴国的行动,东西构成掎角之势,伺机进攻。” 东曹掾杨戏平时待人简慢,蒋琬与他谈话,(杨戏)有时不理不应。有的人想要在蒋琬面前陷害他,说:“你与杨戏说话,他不理不睬,杨戏不尊敬上级,不也太过分了么?”蒋琬说:“人的心性不同,和人的容貌一样千差万别,表面赞同,而背后非议,这是古人引以为戒的。杨戏想要赞成我是对的呢,却不是他的本心,想反驳我的话,又暴露了我的错误,所以(他)默然不语,这表现出他的爽快。”又如督农官杨敏曾诬蔑蒋琬说:“作事昏庸糊涂,实在不如前人。”有人把这话告诉了蒋琬,主事的人请求追究惩治杨敏。蒋琬说:“我的确不如前人,(他)没有什么可以追究的。”主事人再次陈说,而蒋琬不去追究。主事的人则请求蒋琬下令去问杨敏究竟昏庸糊涂有什么证据。蒋琬说:“如果不如前人,那就是作事不合理,作事不合理,那么就昏庸糊涂。还有什么可问的?”后来杨敏犯罪关在狱中,大家担心杨敏必死无疑。而蒋婉并无偏见,杨敏得以免去重罪。他的爱憎好恶合于道理,都像这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