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6、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作为旅游城市,杭州刚刚进入世界瞩目的焦点,但国际著名女旅行家奥丹•科汉说,“杭州早已凭借极其炫丽的宝塔,历史悠久的寺庙和葱翠舒适的花园,俘获了中国的文人骚客” 。 B.得知世卫组织宣布流感病毒已被彻底消灭的消息后,国人不由得喜从中来,真是“额首称庆流感灭,从此人间得太平”啊! C.为应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出了一篮子经济刺激方案。他说,“想从70多年不遇的衰退中恢复过来,并没有立竿见影的良方”。 D.一些学者读诗的毛病,在于看到一些蛛丝马迹后,便疑心是微言大义,于是穿凿附会,捕风捉影,往往把天机浑然的兴到之作丑化成了忸怩作态的怨臣之语。 1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众人的啧啧称赞,他谦逊地表示:“除了舞文弄墨,别无长物了。” B.针对在台湾高调行善引发的争议,陈光标坦然表示:之所以高调,只是希望能抛砖引玉,激发更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 C.近日有评论指出,特权阶层上下其手,已经严重危害到高考招生的公信度,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D.对教育问题的长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不同观点的广泛涉猎和兼收并蓄,使得他能够高屋建瓴,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辞世后,不计其数的读者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众多媒体刊载了大量缅怀他的文章。 B.一路“高歌猛进”的房价牵动着每个购房者的神经,也受到了中央的关注,自今年年初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防范金融风险。 C.影片《让子弹飞》是本年度最耀眼的电影明星。大家即使只是把它当做喜剧看,这部电影也会超量满足观众对于中国喜剧片的期望。 D.因为春晚压力颇大的赵本山,无时无刻不在哼唱《忐忑》减压。经喜剧大师赵本山的二度演绎,《忐忑》喜感更胜。 19、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站在政治的立场,我们曾批评过孟子的义利之辨, 。 ①他把一个属于道德的原则,予以扩广越位地运用了 ②义利之辨不仅是保住人格的一道防线 ③那是因为 ④站在道德的立场 ⑤且是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之间辨识的一个标准 A.④①③②⑤ D.④②⑤③① C.③①④②⑤B.③②⑤④① 20、请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要求不出现具体数字,字数在30字以内(包括标点)。(5分) 周日落下帷幕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184天的参观人次达到7308.44万,上海证券报周一引述中国旅游研究院初步统计数据称,此次世博会带来的直接旅游经济收入将超过800亿元人民币。 报导指出,本次上海世博会超越了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6400万参观人次的最高纪录,其中海外游客超过350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超过103万人,平均每天有将近40万人进出世博园,高峰客流60万-80万人,极端客流超过100万人。 超大客流也给世博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院长陈信康表示,游客的餐饮、购物支出都大大超过了原来的预期,“实际收入应该超过一年前预测的468.64亿元。” 此外,由于世博机遇,上海市消费品市场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除1月份外,其馀各月增速均超过15%。而在世博游客大量集中来沪的影响下,上海市住宿餐饮业零售额也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16.8%。其中6-9月的单月增速更是超过25%。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那是处地势险恶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的铁索横亘在悬崖峭壁之间当桥。山势的巍峨,涧水的轰鸣,越发烘托出桥的危险与简陋,经常有行者失足葬身涧底。 一行四人来到桥头,一个盲人;一个聋人;两个耳聪目明的健全人。铁索桥,必须攀附了,路至此,决无退路。四个人一个接一个地抓住铁索,凌空行进。结果呢?盲人过桥了,聋人过桥了,一个耳聪目明的人过桥了。另外一个则跌下铁索桥,丧了命。 盲人说,我眼睛看不见,不知山高桥险,心平气和地攀索。聋人说,我的耳朵听不见,不闻脚下咆哮怒吼,恐惧相对减少很多。那么过桥的健全人呢?他的理论是,我过我的桥,险峰与我何干?急流与我何干?只管注意落脚稳固就够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A“使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夸大其词,原文是“奠定了基础”.C变必然为或然D 所答非所问应是新的现代儒学的作用] 2. D.[ABC项都属于次要原因] 3. C.[颠倒是非“无疑能”与作者“我并无意说,上述三大矛盾仅靠儒家思想可以完全解决,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还是要靠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人民共同努力不断地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理论来逐步解决。”相反] 4.C(造:到达) 5.B(①是宋太祖的行为,潘美仅仅是执行命令。②不能表现军事才能⑤只是行动。) 6. A(张冠李戴。在广州城北拒战的是刘鋹的弟弟,不是他本人。) 7.(1)大丈夫不在这个时候建立功名,取得富贵,(而)碌碌无为与世间万物一同了结(自己的一生),是值得羞耻的。(以:在;碌碌:碌碌无为,平庸;可:值得;“……可羞也”判断句式;以上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2)潘美暗地派兵袭击它,就占领了这个地方。于是囤积粮食驻扎军队来防守此地,从此北部边境因而安宁。(潜:暗中派遣,秘密出动;因:于是,就;自是:从此、由此;北边:北部边境;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8、景物描写视听结合、动静结合,颇见匠心。(2分)“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3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2分)尾联连用两个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的典故,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4分)(结合其它诗句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适当给分)。 10、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幽咽泉流水下滩 别有幽愁暗恨生 11、B(3分)E(2分)其它选项不得分。 【解析】A项:陈村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写文章更能反映出史铁生作为人的真实,选项对原因的理解有误。B项完全符合文意。C项: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说明史铁生以他的存在和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深刻思考,并不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选项的逻辑关系比较牵强。D项:作者对照了自己和史铁生,但并不是在找差距,作者也并没有感到自己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选项对文章语句的理解有误。E项:符合文意。 12、①史铁生是一个残疾多病站不起来但是心灵上最挺拔正直的人。(2分)②史铁生是一个超越了自身的苦难爱自己,爱世界,知道感恩,知道生命意义的人。(2分)③史铁生是一个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的最勇敢的人。(2分) 【解析】本题属于筛选信息概括题。题干的问法在于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求筛选出文章对史铁生生命的评价,根据文意比较容易概括筛选出。 13、①为了表明史铁生的生存状态。(2分)②表明史铁生在死神的追逐下,以坚强的意志生存与疾病抗争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2分)③表明史铁生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没有退缩到麻木无知的颓唐地步。(2分) 【解析】本题属于理解写作意图分析作用题,在文段这个事例的前后,作者进行了总结和强调。相关语句很容易找出,设题意图在考察学生的分点概括和准确表达的语言能力。 14、“残疾”: ①史铁生是一个罹患残疾但心灵挺拔正直的伟大作家,他超越了自身的苦难去思索世界与生命的价值。(2分)②在他眼里残疾只不过是不能实现罢了,残疾并没有使他退缩到无知和曲解,没有麻痹麻醉自己。(2分)③残疾是生命存在的诸多形式之一,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只在于心灵的伟大。(4分) “生命”: ①史铁生认为上帝是生命的编剧,无论什么样的生命都有一种真实的存在。(2分)②即使面对苦难,史铁生也从不抱怨,他知道感恩,他用自己的思索给生命找到了意义。(2分)③我们可以用坦然和喜悦去平衡生命中的困苦,我们依然可以在生存的夹缝中让自己快乐。(4分) “有无”: ①生命中有了苦难,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快乐。(2分)②史铁生罹患残疾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和健康的体魄,但并不意味着,他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2分)③有和无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决定有和无终极意义的是人的精神与思考。(4分) 【解析】本题属于文本思想意义与社会价值的探究题。题干中结合全文的要求,是指答案应该先总结文本中这三个词结合于史铁生的含义。题干中谈谈你的看法的要求,是指在文本意义的引领下,考生应该作出一定的阐释和延伸。给出的答案仅供参照,考生只要结合文本阐释了有一定内涵和意义的看法,即可相应得分。 1 5、B(A酩酊大醉dǐng C 订正 dìng D 疾风劲草jìng) 1 6、D(A“炫”应为“绚”B“首”应为“手”C“篮”应为“揽”) 17、C【解析】C.“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段,暗中作弊。A.“别无长物”指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此处不是形容 “穷困”或“艰苦” 。 B.“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此处指行为、做法,不指“ 意见”。D.“见仁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此处仅指一人。 18、D(A中途易辙;B成分残缺,“出台”主语残缺;C语序不当,应为“即使大家”) 19.C【解析】②⑤的衔接毫无疑问,而且,从“保住人格”来看,属于“道德”角度,故应放在④后,①句虽含“道德”一词,但把属于“道德的原则”,“越位地运用”恰巧解释了首句“站在政治的立场”“批评过其义利之辨”的原因,所以用句③衔接首句和句①。故选C。 20、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次创历史最高,直接旅游经济收入可观。 21、写作(60分) 【解析】材料中地势险恶的峡谷、光秃秃的横亘在悬崖峭壁之间当桥的铁索、四个过桥的人、过桥的两种结果分别具有象征意义。地势险恶的峡谷,象征着人生中的艰难困苦,坎坷障碍。光秃秃的横亘在悬崖峭壁之间当桥的铁索,象征着度过艰难困苦坎坷障碍的艰险途径。四个过桥的人分别象征着面对艰难困苦坎坷障碍时的不同心态。过桥的两种结果象征着面对人生中的艰难困苦坎坷障碍的两种结局。 根据材料立意角度可以是围绕面对人生中的艰难困苦坎坷障碍时,不同心态所呈现的处世原则。心平气和,目标明确,不惧艰险,注意脚踏实地等。 评分标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译文】 潘美字仲洵,大名府人,父亲潘璘任军校官守卫常山。潘美年少时,洒脱豪爽,曾经对他的乡人说:“后汉气数将尽,凶恶的官吏胡作非为,国家有改朝换代的征兆。大丈夫不在这个时候建立功名,取得富贵,却碌碌无为与世间万物一同了结(自己的一生),是值得羞耻的。”宋太祖对待潘美一向优厚,到受禅即位后,命令潘美先到汴京拜见后周执政官,传达圣旨,晓谕中外。陕军将帅袁彦凶残蛮横,信任一群小人,喜欢杀人,贪占财物,并且善于用兵。宋太祖担心他发动兵变,就派遣潘美监督他的军队来对付他。潘美单人独马前往告诫,认为天命已有归属,应该遵循做人臣的本分,袁彦于是入朝觐见。皇上高兴地说:“潘美不杀袁彦,能使他来朝觐见,成就了我的意愿。”岭南刘鋹多次进犯桂阳、江华,潘美率兵击退了他们。开宝三年,征讨岭南,任命潘美担任朗州团练使,进军并攻克了富州,刘鋹派遣将领率兵一万多人来救援,两军相遇激战,潘美大破敌军,于是攻克贺州。十月,又攻下昭、桂、连三个州。西江各州依次投降。进驻韶州。刘鋠又派他的弟弟刘保兴率兵抵抗,潘美就率领精兵兼程赶到栅头。在距离广州一百二十里的地方,刘鋹十五万士兵依靠高山深谷,加固壁垒等待,潘美趁机修筑堡垒休整士兵,与各位将领谋划说:“敌人编竹木当作栅栏,如果用火来进攻,他们必定溃乱。趁势用精锐部队从两面夹攻他们,这是万分周全的策略。”于是分派兵丁几千人,每人拿着两把火炬,从小路来到敌人的栅栏之下。到了夜晚,千万只火炬一齐点燃,碰巧天刮大风,火势很猛。刘鋹众兵慌乱,潘美指挥士兵猛烈进攻他们,刘鋹军队大败,斩杀数以万计。长驱直入到了广州,刘鋹把他的府库全都焚毁,于是攻克了广州,擒获刘鋹送到京城,贴出布告,让天下的人都知道。七年,商议征讨江南。十月,任命潘美为升州道行营督监,与曹彬一同前往,进驻秦淮。当时渡船没有准备好,潘美下达命令说:“我接受皇上诏令,率领勇猛果敢的将士数万人,期望一定胜利,难道被一条衣带那样宽的江水阻挡而不能直接渡江吗?”于是举起旗帜率先涉水而过,大军紧随其后,吴军大败。等到采石矶浮桥架设成功,吴人乘二十余艘战舰擂鼓逆水而上,以求取战利。潘美指挥士兵奋勇进攻,夺取他们的战舰,擒获他的将领郑宾等七人,又攻破他的城南水砦,分派战船和军队守护。金陵被平定,潘美因功被封为宣徽北院使。太平兴国初,改任南院使。四年,下令派遣将领征伐太原,潘美担任北路都招讨,部署各路将领进攻讨伐,并州于是被平定。接着征伐范阳,让潘美掌管幽州府行政事务。到班师回朝时,命潘美兼任三交都部署之职,留下来屯兵驻守北部边境。距离三交西北三百里,有一个叫固军的地方,那里地势险要,是北方边境的咽喉要道。潘美暗地派兵袭击它,就占领了这个地方。于是囤积粮食驻扎军队来防守此地,从此北部边境因此而安宁。潘美曾经巡视各地,到达代州,喂了马,在寝褥上吃过早饭以后时间不长,辽国一万多骑兵来犯,已靠近边塞,潘美领着众士兵发誓,然后口含木片悄悄奋勇出击,大破敌军。封为代国公。八年,改任忠武军节度使,加封为韩国公。雍熙三年,皇上下诏,命令潘美及曹彬、崔彦进等人率兵北伐,潘美单独夺得寰、朔、云、应等州。第二年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附诗歌赏析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巩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