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这段文字反映了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是 [ ] A.爱慕虚荣、生活腐化 B.虚荣心重、追求享乐 C.自卑感重、奢侈腐化 D.充满幻想、追求幸福 17.选出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 ] 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 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A.以当年舞会上的成功与欢乐来反衬玛蒂尔德现在的沦落与凄凉,寄托了作者的同情与怜悯之情。 B.通过对当年舞会的回忆,表现了玛蒂尔德此时痛苦、伤感的心情,寄托了作者的同情与怜悯之情。 C.十年之后还时时深情地回忆起那次舞会,说明追慕虚荣的思想还未从玛蒂尔德身上根除,在同情之中,作者也不乏一丝的讽刺。 D.通过对当年舞会回忆,反衬玛蒂尔德成为一个劳动妇女的可喜变化,表现了作者的赞许之情。 (二)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 她高高兴兴地拆开信封,抽出一张请柬,上面印着这些字 “教育部部长乔治•郎伯诺及夫人,恭请路瓦栽先生与夫人于一月十八日星期一光临教育部礼堂,参加夜会 她不像她丈夫预料的那样高兴,她 ① 地把请柬丢在桌上,咕哝着: “你叫我拿着这东西怎么办呢?” “但是,亲爱的,我原以为你一定很喜欢的。你从来不出门,这是一个机会,这个,一个好机会!我费了多大力气才弄到手。大家都希望得到,可是很难得到,一向很少发给职员。你在那儿可以看见所有的官员。” 她用恼怒的眼睛瞧着他, ② 地大声说: “你打算让我穿什么去呢?” 18.请在方格处填上恰当的标点 [ ] 甲 乙 丙 丁 A., ( ) 。” B., ( ) ”。 C.: ( ) ”。 D.: ( ) 。” 19.在两个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 [ ] A.懊恼 不耐烦 B.沮丧 不耐烦 C.懊恼 不高兴 D.沮丧 不高兴 20.对路瓦栽说的这是“一个好机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妻子从来不出门,这是一次夫妻出门娱乐的机会。 B.这是赢得漂亮妻子欢心的好机会,平日里妻子常常不高兴。 C.这是可以看见所有官员,结交场面上人物的好机会。 D.这是难得出门的妻子,向周围人展现自己的容貌。 二、阅读理解 (三)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 她先看了几副镯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圈,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做工非常精巧。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她不断地问着: “再没有别的了吗?” “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 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随后,她迟疑而焦急地问: “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 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21.第一处方格应填入的词语是 [ ] A.挑三捡四 B.犹豫不决 C.慢慢悠悠 D.坚定不移 22.这一段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 ] A.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B.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C.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D.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 23.对这一段中玛蒂尔德的心理状态的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 24.选出对“我只借这一种”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 ] A.一个“只”字,强调给对方听,表现玛蒂尔德怕对方不同意,自己会失去好机会。 B.突出“只”和“一”,强调自己借的少,表现玛蒂尔德想马上 借到又怕不能如愿的心情。 C.强调“只”和“一”,表明自己决不多拿,表现玛蒂尔德坚决要把这挂项链借到手。 D.突出“只”和“一”,说给对方听,表现玛蒂尔德急不可待又怕在朋友面前丢了面子。 (四)阅读下文,完成25~30题。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了,大李、小张和老马几乎是同时抬头转向门开处。仨人的眼睛猛然一亮,脸上的表情分明写着:好亮丽清纯的少女,来找谁? 看到大家惊愣的目光,少女文静地说:“我是来打工的王萍,请各位多帮助。” 亮明身份,大李、小张和老马的目光渐渐暗淡下来。打工妹的标签儿一旦插上,在这些国家大机关工作人员的心目中便骤然掉了身份。 来打工的王萍做起事来认认真真,待人谦和礼貌,倒也叫人说不出什么。一天,局长有事推门进来,大李、小张和老马争先向局长打着招呼,尤其喜爱事事拔尖儿的小张无话找话地同局长套近乎。局长三言两语交待完事情抽身欲出办公室,路过默默干事的王萍身边,王萍抬起头和局长的目光相遇了,她朱唇抿紧,送给局长一个甜甜的俏皮的眼神儿。这一微妙的变化被小张全都捕捉到了。a心想:一个打工的,敢和局长递媚眼儿。这一个不同寻常的眼神儿,立刻在小张心目中埋下了嫉恨的种子。 接连数日,尽管王萍不曾做错什么,却总是遭到小张的冷脸。一天,王萍干完自己的工作,见小张依然忙忙碌碌反复做着同一件事情而又屡屡出错时,王萍趁屋里没有其他人便试探性地问:“张姐,您累了吗?我帮你一块干。”b王萍犹豫了一会儿,又鼓足勇气问:“我帮你一块儿干行吗?”“就你能?不用!”一句冰冷的极不耐烦的声音横着甩了出来。王萍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感到很难受。她不知道自己怎么得罪了小张,她感到委屈极了,泪花盈满了眼窝,连日来的不快一下子涌上心头……王萍抹掉泪,站起身气哼哼地走出了办公室。片刻,c她想了那天王萍看局长的眼神儿,该不会找局长告状吧!正起急,见王萍果然在敲局长办公室的门。“王萍你回来!”d心想:反了你了,一个打工的,敢如此放肆。你年轻漂亮怎么了?可惜我们局长不吃你这一套。一向对人毕恭毕敬的王萍听到没有丝毫反应,继续加紧敲门。无奈听不到里面的动静。小张风风火火奔过去拉住王萍往回拽,身后响起了局长的声音:“你们找我?”小张把王萍往身后一拉,抢 先说:“对不起,敲错门了。没事,没事的。”王萍火了:“你没事我有事!”她望着局长,有些孩子气地说:“我不打工了。快开学了,我想歇两天,隐瞒身份的日子真不好过。爸,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下了楼。 25.下面四句是描写小张的话,是分别从文中a、b、c、d四处抽出来的,请根据情节推断它们的正确顺序 [ ] ①小张噘着嘴一声不吭 ②小张有些怒不可遏 ③小张像有什么事似的跟了出去。 ④她(小张)脸色一沉,好大的不高兴。 A.a.④ b.① c.③ d.② B.a.① b.② c.③ d.④ C.a.④ b.③ c.① d.② D.a.④ b.① c.② d.③ 26.文中写到王萍送给局长“一个甜甜的俏皮的眼神儿”,是否是小张所认为的“递媚眼儿”,请说明理由。(不超过40字) □□□□□□□□□□□□□□□□□□□□□□□□□□□□□□□□□□□□□□□□ 27.这种“微妙的变化”,为什么会全部捕捉到?请简述理由。(不超过35个字) □□□□□□□□□□□□□□□□□□□□□□□□□□□□□□□□□□□ 28.王萍“趁屋里没有其他人”时,并“试探性地问”小张要不要帮忙,可以看出王萍的什么性格特点。(不超过8个字)□□□□□□□□ 29.大李、小张和老马仨人从“眼睛猛然一亮”到“目光渐渐暗淡下来”的原因,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因为少女不是来找他们的。 B.因为少女是个打工妹。 C.因为他们不知道少女是局长的千金。 D.因为身为国家大机关职员的他们,是瞧不起打工妹的。 30.小说塑造了“王萍”这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对她性格特点的分析恰当的几项有 [ ] A.是局长的千金,很任性,爱耍大小姐脾气。 B.谦和有礼貌,很尊敬他人。 C.做事认真,勤勤恳恳,不事张扬。 D.很有韧劲儿,做事不达目标不罢休。 E.很细心周到,善解人意。 F.虽然很能干,但也有点娇气,孩子气。 【参考答案】 1.A(B项中“瑰”应读gu9;“觑”应读q);C项中“粗”应读c&;D项中“惶”应读hu2ng) 2.A(A中的“气慨”应为“气概”) 3.C 4.C 5.D 6.A(B中“绝”应为“决”,C中“锲”应为“契”,D中“奥”应为“懊”。) 7.B(A排比,C比喻,D引用) 8.D 9.B(《两个朋友》是莫泊桑的作品) 10.A 11.C 12.D 13.B 14.B 15.C(没用衬托) 16.B 17.C 18.D 19.A 20.C 21.B 22.D 23.A 24.B 25.A(①“一声不吭”表明应在对话环境中,放在b处;③句有“跟了出去”,应是跟着王萍出去,填在c处;②④句难辨别,“怒不可遏”和“好大的不高兴”虽然都是小张对王萍的态度,但程度不同。开始小张发现王萍对局长的眼神儿时,只能说“不高兴”,而不至于“怒不可遏”,最后她认为王萍向局长告状时,才“怒不可遏”。) 26.不是,王萍的眼神儿只是女儿对父亲的一种亲密,可爱的目光,而不是有意去讨好的媚眼。 27.因为小张是个势利人,她密切注意着局长的一举一动,且事事爱拔尖儿。 28.细心周到、谦虚谨慎 29.D 30.B、C、E、F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