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我至今没有参观过云南云阳哈尼人的梯田,也没有机会去看湖南新化紫鹊界的梯田。据说,这两处堪称世界梯田奇观,是祖先留给我们不可多得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但也没有什么遗憾,在我出生和生长的地方,坡坡岭岭到处都是梯田,我就长期生活在梯田构成的风景里和梯田孕育的文化里。 ③我家的吊脚楼建在一面山坡的半腰里。楼前屋后全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漫山遍野舒展开去。出门回家,都要从梯田曲曲弯弯的田埂上走过。我熟悉这些梯田的角角落落,哪块田像一弯新月,哪块田像一条青布腰带,哪块田像一只雄鸡,哪块田像一口天井,我闭着眼睛都说得出来。哪条田埂有多少步长,哪丘田里黄鳝泥鳅多,哪块田里水生蔬菜嫩,我想都不用想就心里有数。 ④我是一个好静喜独处的人。小时候,闲着无事,我常常面对着梯田,坐在石头上托着两腮,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地和梯田作着无声交流。我看见无穷无尽的弧线,像优美的线谱,在微风的弹拨下,汩汩流淌出悦耳的乐音,乡亲们和着这仙乐,一边劳动,一边哼着小调或唱着情歌。我看见灌满山泉水的层层梯田,仿佛无以数计的魔镜,在暖暖阳光的映照下,亮晶晶,明晃晃,把整个山寨照得山光水鲜,人靓物美。我还看见,乡亲们把梯田当作稿纸,用灵巧的双手,将翠绿的秧苗栽成一行行立体的诗句,让贫困的生活添了好些诗意,也让梯田带着一身浓浓重重的色彩和我们朝夕相处。 ⑤对梯田的长期观赏阅读,我不由得对祖先仰慕起来。我曾问过长辈,寨子里山坡上的梯田是哪朝哪代开凿的。大家都说不出子丑寅卯来,只说从小就看见有这么多梯田。我敢肯定,在有人定居在这里之前,不可能有梯田,是我们的祖先,因为生存的需要,一代代、一辈辈慢慢开垦出来的,先是一小块儿,再是一小块儿,经年累月,就有了这规模。这里最老的梯田,恐怕有上千岁了吧。古人是有长远眼光的,他们为子孙留下了可耕种的土地。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我想象着当年开垦梯田的壮举,有人披星戴月,有人栉风沐雨,有人夜以继日,有人代代不息,他们用锄头、用木棍,甚至用双手,一点点儿地雕凿着大地,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他们用生命改造着生存环境,却无意中创造了一种奇异的文化,建筑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⑥梯田把自然与人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高境界。她不是单一的风景,她在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更主要的是靠自身的出产养育了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梯田和人的关系更紧密,更富有人情味儿和文化味儿。梯田不仅生产五谷杂粮,也生长文化,生长民歌,生长爱情。我曾经骄傲地说过:我的乡亲天天生活在文化里,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人。 ⑦乡亲们对梯田呵护有加。他们把田坎修剪得轮廓分明,把田埂铺填得平平整整,把沟渠整理得顺顺畅畅,把田块梳耙得熨熨帖帖,真像是锻造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哪里田坎崩了,沟渠堵了,田里淤了,乡亲们都会及时修补,保持她的完美无缺,完好无损。早年,我也常常去参加修补梯田的劳动,那份投入、那份纯情,是很难让人想象的。 ⑧后来,我进了小县城,整天住在水泥楼房里,心里却牵挂着山坡上的梯田。早些时候,还有乡亲进城来,要我帮助弄些水泥之类的东西,说是修补毁损的梯田用,我也尽量帮助他们弄一些回去。但近年却不再有人要我帮助弄水泥了。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被山洪暴雨毁坏的梯田也没有人修补,祖宗留下的梯田正在慢慢损坏。去年夏天,年过古稀的父亲进城来,说是一场暴雨,把他承包的梯田毁坏了多处。我说赶紧找人修补一下。父亲摇摇头:“我种不动地了,修补好了也无人种。”我还是出钱请人把毁坏的地方修补好了,尽管她荒着,总不能让梯田在我的手里毁掉。说不定,再过好多年,我为之骄傲的梯田,就会支离破碎,到时,不知见了祖先怎么向他们交代。 ⑨梯田是我国七种田制之一。我们的祖先凭着聪明才智,为我们创造了这部大地雕塑。当今的人,应该站在梯田里,好好去阅读这部经典,思考她深沉而永恒的主题。 (选自2007年第l期《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14.首段着意写作者阅读梯田的风光照片有什么作用?(4分) 1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对祖先仰慕的原因。(6分) 16.赏析第七段中画线部分的文字。(6分) 17.结合全文,指出末句中“深沉而永恒的主题”的含义,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凸现这一主题的。(8分) 六、语言运用题(14分) 18.为使下面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要删除一些词语,在删除时,哪些词语是不能删除必须保留的?(3分) 所谓①基因就是②导致生物体繁衍和遗传的基本因子,它们③最早发现存在于染色体上④。染色体就是⑤存在于⑥细胞核中⑦的棒状聚合体,因为容易被碱性的⑧染料染色——因而⑨得名。 答:必须保留的词语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下面3个句子整合为1个单句,为《天工开物》下定义(可以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原意)(5分) ①《天工开物》是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著作。 ②《天工开物》是保留我国科技史料最丰富的一部书。 ③《天工开物》记载有不少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工艺技术和科学创见。 答: 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勤奋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 勤奋是苗圃,孕育着烂漫,只要你肯浇灌; 勤奋是细流,孕育着浩瀚,只要你肯积聚。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 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河大附中高二年级期终考试语文题答案 7、A(把西方现代性原则全盘否定是不对的) 8、B(做贵族的仆隶)9、B10、D(繁笔写士季,简笔写赵盾) 11、(1)没有谁没个开始的,但很少有人能够有始有终。(翻译出来“靡”“鲜”“克”各1分,大意1分) (2)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去刺杀他。(翻译出来“骤”“贼”各1分,大意2分) 12、(1)运用对比、拟人的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2)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13、敏于事而讷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朋友信之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可堪孤馆闭春寒 为伊消得人憔悴 14、(4分)梯田的风光照片直接呈现出了梯田的壮美。为后文直接写梯田作了铺垫,奠定了全文讴歌的基调。 15.(6分)①奋斗之久远。 ②眼光之长远。③创业之艰难。④创造了奇异的文化和独特的风景。(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16.(6分)①综合运用了排比、比喻、叠字等修辞手法,精确使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叙述简明扼要,语言朴实生动。②赞美了乡亲们的劳动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说明了梯田如此之美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我的乡亲天天生活在文化里,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人”。(答出一点给3分) 17.(8分)(1)“深沉而永恒的主题”指: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分)(2)从以下4个要点作答:①生动描绘了梯田的景观。 ②对祖先创造梯田进行了联想和想象。③乡亲们对梯田呵护有加。④“我”对梯田的保护和思考。(对梯田命运和梯田文化命运的忧虑)。(答出3点,即可得5分,意思对即可。) 18、(3分)④⑦⑧ 19、(5分) 保留我国科技史料最丰富的记载有不少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工艺技术和科学创见的《天工开物》,是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著作。 或: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保留我国科技史料最丰富的记载有不少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工艺技术和科学创的著作。 20、(6分) 内容合理2分,比喻贴切2分,句式相同2分。 21、作文按高考标准 赏析: [注释](1)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2)冢:坟墓。(3)蛰:动物冬眠。(4)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5)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6)是:对,正确。(7)蓬蒿:“茼蒿”的俗称。此指杂草。 [作者]黄庭坚(一○四五~一一○五),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进士,调叶县尉。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除北京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一○八○),改知吉州太和县。六年,移监德州德平镇。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擢起居舍人,秘书丞。绍圣二年(一○九五),以元祐党人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元符三年(一一○○),徽宗即位,召还,旋以文字罪除名,羁管宜州。崇宁四年,卒于贬所。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江西诗派创始人。为诗推崇唐代杜甫,并强调化用前人成句,有所谓“点铁成金”之说。晚年皈心释氏。著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琴曲外篇》等。事见黄[Z036]《山谷年谱》,《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赏析]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 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