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三) 高二年级语文科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欢迎你参加这次测试,祝你取得好成绩!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化 学 制 剂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生物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只有到了20世纪,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才获得了足够的力量,有效地改变他所在的世界——大自然。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海洋造成的污染。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和辐射线共同改变着生物的根本性质。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一种毒害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个生物体。有时候,这些化学药品会随着地下溪流神秘地流淌,直到冒出地表,通过空气和阳光的化合作用构成新形式。植物毒死了,牲畜得病了,曾经一度纯净的井水,也给饮用它的人群造成了危害。 适应这些化学药品所需要的时间应该用大自然的尺度来衡量——人的一生太短暂,而它所要求的是若干个世纪。但即使经过漫长的时间,人们能够奇迹般地适应了它们,也无济于事,因为各个实验室还在源源不断地冒出新的化学药品,并投入使用。这些药品的数字实在令人震惊:每年有500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和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与之适应。其后果还不容易被我们所预料,因为它完全超出了我们对生物学的理解和经验。 4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杀死老鼠等啮齿动物以及害虫、杂草而研制出来的基本化学药品就超过200种。这些粉末、喷雾液、烟雾剂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都普遍使用。它们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管它是“好”是“坏”。这种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上,或者滞留在土壤中,能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邀游。可是,人们使用这些药品,其目的仅仅是消灭屈指可数的几种害虫、杂草或老鼠等。 药物喷洒的发展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自从滴滴畏被允许民用以后,杀虫剂便逐步升级。因为有的昆虫已演化出对某一杀虫药具有抗药性的新品种,于是,人们又发明一种更毒的药剂,接着,再发明一种比这种药剂还要毒的药剂。然而,难道有人会相信,可以向地球表面倾泻这么多毒物而又适宜于一切生物生长吗? 1.根据文意,下列对文中的“足够的力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所获得的空前的改变社会环境的力量。 B.地球上的生物施加给自然环境的反向作用力。 C.环境对地球上生物的作用和地球上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D.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足以改变自然环境的力量。 2.下列不属于人类对环境的直接影响的一项是 A.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 B.自40年代中期以来,逾200种基本化学药品被研制出来,用于杀死老鼠等啮齿动物以及害虫、杂草。 C.喷雾液、花粉、烟雾剂等化学药品的普遍使用,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管它是“好”是“坏”。 D.那些药品中的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上,或者长期滞留在土壤中,能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遨游。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与它们所在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历史。 B.化学药品中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严重污染了空气、土地、河流、海洋,这是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 C.适应化学药品需要若干个世纪,而人生太短暂,所以人类能够适应化学药品的想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D.无论化学药品的毒性有多大,有些害虫总有办法演化出具有抗药性的超级品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书 何 易 于 孙 樵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 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 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筦①,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②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愈重。吏止死,明府公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③,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 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绵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绵州,独能嘉易于治。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是。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 曰:“传符④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交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如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⑤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注】①筦,同“管”。榷筦,指对某些物资实行专卖管理。②刬:同“铲”。③常赋:指按规定要交纳的赋税,与临时增收的苛捐杂税相对。④传符:古代官员、使者外出,按品级给券由各地驿站供应食宿、车马。⑤膺命:承受皇帝诏命。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夺:丧失,耽误。 B.矧厚其赋以毒民乎 厚:增加。 C.改绵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 视:和……一样。 D.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 道:道路。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以易于挺身为民 以勇气闻于诸侯 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 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为指白枉直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易于亲为刺史挽舟,是对刺史不理政务、游春扰民的否定与谴责,不卑不亢的回答显示了他的人品、智慧和勇气。纵火焚诏一事则显示了他的刚正与爱民。 B.本文还概述了何易于助民治丧、尊老问政、立遣竞民、为政简约等情况,使人物形象更趋完整、丰满。 C.邑民责问孙樵何易于“考止中上”的原因,听了孙樵的解释,邑民心悦诚服,微笑着离去。 D.本文详略交叉,虚实相应,事理相连,情理相生,将一个普通县令的政绩、遭遇放到全国官吏的横断面上来考察,放到漫漫历史长河中来评述,平实朴素而又举重若轻。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4分) (2)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 黄庭坚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①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醾②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 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 【注】①水沉,沉香木。 ② 酴醾(tú mí)花名,色白味香。 8、第一首用什么手法刻画了水仙花的美,写出了水仙花的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简单分析。(5分) 9、诗人写水仙的意旨何在?请结合第二首诗简单谈一谈。(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8分) (1)别有幽愁暗恨生, 。《琵琶行》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 。《孟子•鱼我所欲也》 (3) ,奔流到海不复回。 ,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4)至若春和景明, , , 一碧万顷 。(《岳阳楼记》) (5)桂棹兮兰桨, 。(《赤壁赋》)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泣血的杜鹃 ①《红楼梦》是一首诗,一首酝酿、积累了数千年,而由一位集大成的文学大师最终写就的瑰丽而凄怨的诗篇。随着诗篇末尾宿命般的残缺与悲剧的落幕,天地似为之易色,草木亦为之同悲,一个经历了繁华与苦难、坎坷与艰辛的伟大心灵发出了余韵悠悠的沉重叹息。在《红楼梦》中,作者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才华与诗情画意,以杜宇啼血般的笔调和珠圆玉润的辞句,精心结撰了一个艺术世界,在这里,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基因,流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节奏旋律和精神气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