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理解:里弄街道出了事,官吏就会接到报告 C.骑吏一人至后,敕功曹议罚白 理解:骑吏不守时,延寿命功曹拟定处罚并且公布 D.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理解: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吃亏太大了吧 1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 ②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③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④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⑤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 ⑥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 A.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③⑤⑥ 2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B.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C.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四.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1~25题。每题21分,共18分。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本来 B.相如引车避匿 引:调转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D.顾吾念之 顾:回头看 2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拜:授予官职 B.蔺相如固止之 固:坚决 C.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羞耻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卒:终于,最终 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相如前进缶 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吾所以为此者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写廉颇与蔺相如由不和到交欢。廉颇不甘心位于蔺相如之下,散布恶言,而蔺相如则采取躲避的态度。 B.蔺相如不畏威势赫赫的秦王,但对廉颇却一再退让,这是因为他认识到廉颇拥有强大的兵权,不可硬碰。 C.选文充分展示了蔺相如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他的表现使老将廉颇深为感动,于是负荆请罪,最终将相交欢。 D.廉蔺交欢写的虽是内部的事,但矛盾冲突十分激烈。蔺相如采用退让的办法,正确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冲突。 25.(10分)通过这段文字,可看出蔺相如和廉颇怎样的性格?试就他们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五.诗词鉴赏 26.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6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六.默写:27. 把下列文段中缺少的句子按原文补出(8分) (1)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 。 (2)相如虽驽,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3) ,池鱼思故渊。(4)暧暧远人村, 。(5)狗吠深巷中, 。(6)久在樊笼里, 。 七.本大题共四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8—31题。 司马祠 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的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药,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了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唐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缘于不易更改,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无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这条险峻的山脊,是后人垫沟筑起的,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用意取之于《易经》中的释义,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遂作此墓志铭。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岗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宇轩昂,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分为五指,人称五子登科,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2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汉武帝之所以与司马迁结缘,是因为在太史公的故乡挖到了投其所好的灵芝草。 B.作者在文章中叙写韩城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凸显的是史圣家乡的人杰地灵。 C.在作者看来,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死后不能埋入祖茔,这构成了史圣最大的悲哀。 D.类似于褚遂良的梦,本文的行文也呈现出一种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写作风格。 E.文章融历史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为这篇游记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与文化内涵。 29.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30.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6分) 31.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3分)②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3分) 七.32.(5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经历过社会炎凉的企业家说:“人的尊严靠财富。” 一个经历过冤案折磨的老年人说:“人的尊严靠法制。” 一个经历过艰辛研究的学者说:“人的尊严靠思想。” 看来,不同经历的人,对“尊严”各有各的理解。你是如何理解“尊严”的?请以“尊严”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要求: 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700字 注:雷同卷按零分计 北师大密云实验中学高二必修四第四单元检测 1. 答案:A 2 C.3D 4 解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答案:C 5. 答案:D6C 二.课内文言知识 7.解析:④⑧两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相同,其余的存在古今异义现象:①文中的意思是“侍从”,②文中的意思是“指给……看”,③文中的意思是“婉言道歉”,⑤文中的意思是“遵守约定”,⑥文中的意思是“第二年”,⑦文中的意思指“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答案:C 8.解析:均为“介词”,趁机。A.①介词,拿,②连词,表目的,“来”。C.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假设,如果。B.①介词,引出对象,②介词,表被动。答案:D 9. 解析:“孝廉”不是官职。答案:C 10. 解析:A项均为状语后置。B项第一个为宾语前置,第二个为定语后置。B项均为被动句。D项均为判断句。答案:C 11.解析:“见犯”应指受到侵犯、侮辱。答案:C12. 答案:D 13.解析:A项,连词,即使。D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把。B.①连词,于是;②副词,才。C.①凑足音节,助词,不译;②代词,代指“他们”。答案:A 14. 解析:D项中“以”皆为介词,用;A项中“乃”分别为“于是,就”“才”;C项中“而”分别为“连词,表顺承”“表转折”;B项中“其”分别为“代词,代张衡”“代地动仪”。答案:D 15. 解析:“特征”,特地征召;“再迁”,两次升迁;“公车”,官署名。A、C、D对这三个词的解释有误。答案:B 三.课外阅读: 16.A 17.B 18.D 1 9.C 20.D 四.课内阅读21. 解析:D项中“顾”意为“不过”。答案:D 22. 解析:“羞”为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羞耻”。答案:C 23. 解析:A项中“前进”古义是“向前进献”;B项中“宾客”古义是“门客”,今指“来宾,客人”;C项中“所以”古义是“……的原因”,今指表因果的连词。答案:D 24.解析:蔺相如没有这种想法,他考虑的是大局,不是私仇,不存在“硬碰”之类的情况。答案:B25.(10分)略 五.诗词鉴赏26. ①(2分)A②(4分)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五、28.(4分) B E 29.(3分)要点一: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要点二: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要点三: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30.(6分)要点一:九十九级神道——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 要点二:泥塑像——司马迁的“完人”形象 要点三:墓冢——司马迁的大智大慧 要点四:墓定一柏——司马迁的“天问” 31.(5分) ①(3分)要点一:把司马祠当成历史的大书,强调它特别值得解读 要点二:引发读者对司马迁人格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 先一起判默写和选择题,然后按分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