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明确:1、恐龙化石无处不有 2、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恐龙的生活环境需要的温度是32度左右。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知道作者写的意图。) 由此,引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更形成了一种理论——“板快构造”理论。刚才同学们看书时应该发现文中6—8段对“板快构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有没有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把他阐述出来?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也就是作者将恐龙无处不在与“板快构造”理论联系了起来,用书中的原话,就是最后一段:(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因此,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要研究课文才能找到,不一定在课文开篇提出,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 思考: 1、那同学们想一想,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板快构造理论) 2、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他的说明角度是什么?(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 3、本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写作思路)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图表。(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读说明文的过程与方法,清楚作者思路,以及学生的归纳能力。) 我们分析了《恐龙无处不在》,通过阿西莫夫的推理了解到了“板块构造理论”,知道了为什么恐龙无处不在,现在我们依照刚才的分析,试着来看一下《被压扁的沙子》从而揭开恐龙灭亡之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试着填一下右边的三个框。(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读说明文。) 《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说明对象 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即“板快构造”理论 恐龙的灭绝 (责任编辑:admin) |